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体验性的学习
【作者】 陈 思
【机构】 贵州省石阡县汤山镇初级中学
【摘要】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采用“失范的体验等”“失重的体验”两种方式。【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学习
【正文】
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性、内发性、独特性和亲历性,是活化、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它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体验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对学习的亲心体验(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或亲身实践,达到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 失范的“体验”
现象:《西沙渔人》。教师在学生预习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着“机智剽悍”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精神品质。教师问“剽悍”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勇猛,敏捷”。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西沙渔人的剽悍从哪里看出来呢?”这一思考题进行学习,要求(1)勾词划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对渔人的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从学生阅读中的神情表露和语言表述可以看出学生缺乏感情,体验不到渔人的精神品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剖析:教师局限于教“教材”,用单一、片面的课本内容和自己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填塞课堂,把广阔的、丰富生动的、活的语文世界隔到了学生的视野之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性经验,教学脱离生活,拉大了教材和儿童的距离。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不欢迎,难以产生阅读的兴奋点,更谈不上珍惜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和作者、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反思: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内在的、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教师须重视情境的铺垫,引进生活,激活学生的经验积累,唤醒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生活和阅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和沟通中增强体验、促进感悟,使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笔者曾听过《西沙渔人》的另一堂课,教师启发学生,问:“同学们,看到‘剽悍’你想到了哪些人?”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梁山好汉、武林侠客、拳击运动员、军人等等”人物形象。“为什么说这些人‘剽悍’呢?”学生很快地说出“身材魁梧,力大、勇猛,身手敏捷、反应快。” “今天,我们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去看看那里的渔人,听听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这使学生走进“西沙渔人”,体验人物的精神风貌有了良好的铺垫,也增加了阅读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比较、想像等方法感知、品味课文,以讲故事、当解说员等形式展示课文内容。由于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投入,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昂:“我来说说西沙渔人捉大海龟的故事。”“我来给课文插图配上解说词。”“我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了主动参与的阅读状态,西沙渔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清晰、高大起来。由于地处海岛,学生大多是渔民的后代,教师利用这一社会、家庭资源,提出开展“渔民与大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组成小组采访渔民,经历一次真切的生活体验。这样,课内外得以有效的沟通,拓展了学习时空,深化了感悟和体验,学生也得到了一次提高语言学习的机会。由于教师领悟到“体验性学习”的真谛,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品尝到内化知识的乐趣,感受学习体验的快乐。
二、 失重的“体验”
现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浙教版第九册)教学片断。师:“课文中有三个人物——孙悟空、白骨精、唐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来读书研究,说明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说孙悟空打击妖怪,坚定不移的;有说孙悟空受冤枉,真可怜;也有说孙悟空做事鲁莽,中了白骨精的计等等。对白骨精、唐僧同样也有多种见地。由于探究过于分散,导致对 “孙悟空善于识破诡计,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这一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的讨论,再加上时间也不允许,教学只得草草收场。
剖析:在动态生成的阅读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参与度、自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对文本的阐释必然也随着学生个体差异而产生丰富的多样性,课堂充满了情趣和活力。但是,如果教师一味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想法,又缺乏必要的点拨、引导,将使学生陷入无限衍义的荆棘丛中,并出现对文本涵义的歪解、曲解、误读现象,诸多见地也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浅层面的解读上,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自然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反思: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缺乏机智的点拨和有效的引导,使阅读教学被浅化、简单化了。如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认为阅读课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有读无导,读而不思,学生有读无效。再如,课堂问题浅显、琐碎,缺乏思维的力度,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浅尝辄止,掩盖了教与学的矛盾,助长师生的学习惰性,教学处于低水平运转的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挖掘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能震撼人心的东西,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给学生的阅读成长予阳光、水分和适合土壤,推动其发展,促使学生披文入情,开启心智,丰富心中的“阅读形象”。就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一课来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描写孙悟空的言行、神态的语句,体会蕴含在人物外表中的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品质;通过合作研讨,交流各自对人物的认识和体验,伴之以读和议的有机结合,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说说《西游记》的故事,感受西天取经的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阅读体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有价值问题的生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质疑问难中,提出有水平的问题;要运用教学智慧,抓住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联系点,导在学生思维的碰撞点上,;通过富有启发点拨、激励性的语言,营造出和谐、幽默、闪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对知识的新奇感,在情感层层推进中与教师、作者产生共鸣感,在学习探究中感悟、提升,把阅读体验引向深处,使其丰润而厚重。
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性、内发性、独特性和亲历性,是活化、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它已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体验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对学习的亲心体验(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或亲身实践,达到有意义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目的。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 失范的“体验”
现象:《西沙渔人》。教师在学生预习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着“机智剽悍”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精神品质。教师问“剽悍”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勇猛,敏捷”。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着“西沙渔人的剽悍从哪里看出来呢?”这一思考题进行学习,要求(1)勾词划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对渔人的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从学生阅读中的神情表露和语言表述可以看出学生缺乏感情,体验不到渔人的精神品质,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剖析:教师局限于教“教材”,用单一、片面的课本内容和自己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填塞课堂,把广阔的、丰富生动的、活的语文世界隔到了学生的视野之外,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性经验,教学脱离生活,拉大了教材和儿童的距离。这样的课堂学生当然不欢迎,难以产生阅读的兴奋点,更谈不上珍惜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和作者、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反思:体验性阅读是一种内在的、个人情绪、知识上参与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教师须重视情境的铺垫,引进生活,激活学生的经验积累,唤醒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生活和阅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和沟通中增强体验、促进感悟,使学习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笔者曾听过《西沙渔人》的另一堂课,教师启发学生,问:“同学们,看到‘剽悍’你想到了哪些人?”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梁山好汉、武林侠客、拳击运动员、军人等等”人物形象。“为什么说这些人‘剽悍’呢?”学生很快地说出“身材魁梧,力大、勇猛,身手敏捷、反应快。” “今天,我们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去看看那里的渔人,听听他们的故事,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这使学生走进“西沙渔人”,体验人物的精神风貌有了良好的铺垫,也增加了阅读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激发了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比较、想像等方法感知、品味课文,以讲故事、当解说员等形式展示课文内容。由于兴趣的激发,情感的投入,学生跃跃欲试,情绪高昂:“我来说说西沙渔人捉大海龟的故事。”“我来给课文插图配上解说词。”“我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成了主动参与的阅读状态,西沙渔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清晰、高大起来。由于地处海岛,学生大多是渔民的后代,教师利用这一社会、家庭资源,提出开展“渔民与大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组成小组采访渔民,经历一次真切的生活体验。这样,课内外得以有效的沟通,拓展了学习时空,深化了感悟和体验,学生也得到了一次提高语言学习的机会。由于教师领悟到“体验性学习”的真谛,善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品尝到内化知识的乐趣,感受学习体验的快乐。
二、 失重的“体验”
现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浙教版第九册)教学片断。师:“课文中有三个人物——孙悟空、白骨精、唐僧。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来读书研究,说明自己的看法。”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说孙悟空打击妖怪,坚定不移的;有说孙悟空受冤枉,真可怜;也有说孙悟空做事鲁莽,中了白骨精的计等等。对白骨精、唐僧同样也有多种见地。由于探究过于分散,导致对 “孙悟空善于识破诡计,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这一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的讨论,再加上时间也不允许,教学只得草草收场。
剖析:在动态生成的阅读课堂上,由于学生的参与度、自由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对文本的阐释必然也随着学生个体差异而产生丰富的多样性,课堂充满了情趣和活力。但是,如果教师一味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想法,又缺乏必要的点拨、引导,将使学生陷入无限衍义的荆棘丛中,并出现对文本涵义的歪解、曲解、误读现象,诸多见地也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浅层面的解读上,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自然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反思: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缺乏机智的点拨和有效的引导,使阅读教学被浅化、简单化了。如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认为阅读课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有读无导,读而不思,学生有读无效。再如,课堂问题浅显、琐碎,缺乏思维的力度,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浅尝辄止,掩盖了教与学的矛盾,助长师生的学习惰性,教学处于低水平运转的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挖掘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能震撼人心的东西,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给学生的阅读成长予阳光、水分和适合土壤,推动其发展,促使学生披文入情,开启心智,丰富心中的“阅读形象”。就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一课来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描写孙悟空的言行、神态的语句,体会蕴含在人物外表中的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品质;通过合作研讨,交流各自对人物的认识和体验,伴之以读和议的有机结合,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说说《西游记》的故事,感受西天取经的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阅读体验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有价值问题的生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质疑问难中,提出有水平的问题;要运用教学智慧,抓住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联系点,导在学生思维的碰撞点上,;通过富有启发点拨、激励性的语言,营造出和谐、幽默、闪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对知识的新奇感,在情感层层推进中与教师、作者产生共鸣感,在学习探究中感悟、提升,把阅读体验引向深处,使其丰润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