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回归音乐作品 提高课堂音乐性——人音版二年级欣赏曲 管弦乐《海上风暴》之解析

【作者】 贾 佳

【机构】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第一实验学校

【摘要】如何适应现阶段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学会鉴别、欣赏真正美的高雅音乐?如何让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的灵魂产生共鸣?作为一线老师,我认为在当前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当特别重视对音乐教材本身的研究,因为吃透每首音乐作品是音乐教学实施前重要的教学准备活动,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音乐欣赏;管弦乐;体验;形象
【正文】 
  近年来,各种艺术教育无处不在,尤其与音乐相关的也应有尽有,从西洋乐器到民乐,从声乐到舞蹈,各种各样声光电组合充斥着我们的媒体,现代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七八十年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在完成音乐新课标的基础上,如何适应现阶段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学会鉴别、欣赏真正美的高雅音乐?如何让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的灵魂产生共鸣?作为一线老师,我认为在当前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当特别重视对音乐教材本身的研究,因为吃透每首音乐作品是音乐教学实施前重要的教学准备活动,有利于提高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性和系统性。这不仅对更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实现音乐教学目标有益,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和善于策划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思维水平与设计能力,因此深入挖掘教材是音乐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之路。
  作品介绍:
  管弦乐《海上风暴》选自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作于1891年的管弦乐《培尔.金特第二组曲》,又名《海上风暴之夜》。描写培尔.金特在美洲淘金成为百万富翁后乘船回国,在海上遇到风暴袭击时的情景。#f小调,6/8拍,速度为Allegro(激动地、快板) ,单主题二部曲式结构。这首乐曲在公演的时候采用了人数最多的交响乐队编制,各种音色的配器再加入作曲家巧妙的作曲技法的运用,使作品最终呈现出了一幅海上惊涛骇浪、风起浪高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
  这首曲子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点:
  其一,全曲采用了全部配乐中最庞大的乐队编制。比如,木管组用到了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英国管;铜管组用到了圆号、小号、长号;弦乐组的运用也很丰富,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打击乐器有定音鼓和钹。各种音色的配器再加入作曲家巧妙的作曲技法的运用,使作品最终呈现出了一幅海上惊涛骇浪、风起浪高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
  其二,整篇作品是由一个八小节的乐句主题发展、变化而成,我们以下就称为“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前四小节是由四、五度音程构成的,这种音程非常富有动感性和扩张性,后四小节都以mi为中心,其他音围绕着上下波动。
  分段解析:
  作品分为六个小段落,A、B、C、D、E、尾声。
  A段音乐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一小节马上出现第一主题的旋律,先是由短笛、长笛和双簧管演奏出四、五度音程来表现海浪的形象,使用这种音程是富有动感性和扩张性的,而节奏是00X X0X f X0X X·,很富有一种海上飘摇和叠叠起伏的感觉,并且这种音型和节奏一直是贯穿着整个乐曲,成为整个故事的背景与基调。第五小节到第八小节是概括律动性的旋律,由单簧管和大管演奏。基本节奏型是X·XXX,这段旋律的特点是都以一个音为中心,其他音围绕着上下波动描绘出一叶孤舟在汹涌的大海里岌岌可危、荡漾飘摇的情景。
  B段,“飘摇的孤舟”,首先,从第37小节开始到第60小节是用pp很弱的力度演奏的,并且我们的第一主题变换了不同的乐器来演奏,参与演奏这段音乐的乐器也明显减少了。比如主题旋律的前四小节是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演奏的,描写了风暴暂时减弱了,后四小节的主题旋律却由弦乐组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出来,描写了孤舟在海上动荡得也较轻微些了。
  C段,“呼啸的旋风”。从79小节到110小节。这段音乐有一个典型的音乐形象就是“旋风”,是用长笛主奏出上行或下行半音阶旋律来模仿旋风的呼啸,除此之外,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作为一个旋律的组合,与长笛之间做了一个类似于卡农的呼应,使音乐产生了栩栩如生的效果,犹如身临其境。仿佛旋风不断产生、不断的、由远及近的逼近船只。
  作品从111小节开始进入了D段,“最恶劣的天气(险情)”,从111小节到150小节。前四小节分别由圆号和大管用pp很弱的力度奏出第一主题663366-663366-,仿佛风暴突然减弱了,但是仔细听会听出它蕴含着一种不祥的预感,马上115小节最猛烈的风暴袭击到来了。115小节开始所有的乐器全部参与了演奏!并且全部使用“fff”非常强的力度,沉重的和弦以及小二度的下行,形象地描绘出海上出现了更加恶劣的状况。
  接下来151小节到177小节,是第五段音乐,E段,“风暴渐渐远去”,这段音乐很短只有27小节。这次圆号作为演奏“第一主题”的主奏乐器,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的“旋风主题”交替出现。而这段音乐最大的特点并不是两个主题旋律,而是一种打击乐器——定音鼓,它虽然力度很弱,是pp的力度,但是它的音色很好的表现、模拟出隐隐约约的雷声渐渐远去,具有形象化和逼真化的特点!
  178小节到结尾是全曲的尾声部分,最短,只有14小节。主奏乐器全部是木管,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作者又加进小二度旋律的进行,显示出一种叹息、悲凉和无奈,因为培尔金特的故事结尾是主人公的船沉没了,他变得一无所有。
  音乐教师应该深入对所要教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仔细分析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素,即在音乐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旋律构成、情绪色彩、歌词内容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抓住音乐特性才有可能使音乐教学绘声绘色,使作品应有的教育价值与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有机结合,达到音乐教学应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总谱》
  [3]《从北欧小国走出来的音乐巨匠格里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