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城镇寄宿制高中问题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 政治组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

【摘要】为更好的做好城镇寄宿制高中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特开展对16届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及问题学生的现状。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在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自身原因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成为了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在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也将进一步分别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自身原因等方面归纳出问题学生的由来。
【关键词】城镇寄宿制高中;问题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国外对我国城镇寄宿制高中管理的现象关注较少且还谈不上正式研究,特别对问题学生的专项研究较少,目前尚少此类的教育专著。 
  在国内,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随本世纪初布局调整的实施而产生的,部分寄宿制学校大多在安全管理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对城镇寄宿制高中管理策略的专项研究比较少,对城镇寄宿制高中问题学生管理方法的研究就更是没有了。
  二、调查背景
  寄宿制学校在国内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外,古代欧洲的神学院、教会举办的孤儿院、王室创办的各种学院等等,大都提供寄宿服务。在中国,从西周开始兴办太学、书院,逐渐形成郡设学、县设校、乡设痒、聚(村)设序的办学格局。
  根据教育的需要,为了解决农村学生居住分散、上学不便,农村留守儿童多、无人看管,教育资源分散配置、发展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寄宿制学校多出现在农村。但现在,寄宿制学校在城镇逐渐出现,并且多出现在高中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到沿海城市务工,孩子留在家乡,村里没有高中学校,就只有把孩子送到城镇的寄宿制高中;其次,有些农民尽管没有外出务工,但由于近年来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认为城镇学校的教学质量要高于农村,希望把孩子送进城市上学,但面临孩子吃和住无人照顾的问题,于是城镇寄宿制高中成为了这部分家长的选择;再有就是城市的部分家长,由于离婚、外出务工,工作经常外出等原因,也把孩子送入了这类学校;最后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问题,部分孩子由于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原因,家长管理困难,例如有些学生网络成瘾,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有所改观,也把孩子送入了城镇寄宿制学校。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寄宿制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缺少理论指导。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当前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很少,侧重操作层面的研究不少但却各自为战,不成章节。
  当前寄宿制学校的主体是在农村,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城镇寄宿制学校的研究寥寥无几,那么关于城镇寄宿制学校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法就更少了。因此,对城镇寄宿制高中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法研究成了当前形势下的一项急务,如果能够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今后城镇寄宿制高中问题学生的管理乃至寄宿制学校各方面的管理,都能提供一些具有现实实用性的可行经验。
  三、调查目的
  (1)、通过对问题学生精神抚慰、心理疏导和性格完美的研究,摸索出对问题学生教育的最佳途径;
  (2)、针对问题学生集体生活的实际,探索出对问题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3)、针对问题学生在校时间长的实际,研究针对性地开展特长培训的方法,总结出挖掘问题学生的潜能、展示问题学生特长的经验和做法,为学校打造品牌提供人才资源;
  (4)、研究问题学生在独立生活的环境中,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存训练,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最终学会生存。
  (5)、通过本课题的综合研究,寻找出城镇寄宿制高中问题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调查对象及方法 
  2014年9月中旬在16届26个班学生中做了全面的问卷调查,问卷收回2072份。





  五、调查结果
  (一)家庭层面
表1 家庭背景、经济情况的调查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些高中生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很大,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并且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例,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大部分学生都是年底过春节才能和父母相见,大部分孩子的父爱母爱欠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这些问题学生的产生和学生的家庭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表2  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调查















  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会导致学生学习不专心,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这是导致问题学生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最大因素。也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妥当,导致孩子对父母有抵触情绪。再有大多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接轨,这是导致双方教育差异性的最大问题。
表3  父母对待孩子学习态度的相关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这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表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正是由于家庭宽松的管理教育方式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所以,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学校层面
  表:安全、教学、班级、寝室和团委管理的调查
1、安全管理










2、教学管理








3、班级管理









4、寝室管理






5、团委管理





  根据调查数字结果显示,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学生认为学校对不假外出、抽烟、翻越围墙和考试作弊等处罚有效到位,学校对手机管理不到位,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和健全医务室。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对于学校组织的月考、优秀学生的表彰非常有必要,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比较满意。在班级管理方面:学生认为班主任在班风学风的营造、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还需加强,对于班级管理基本满意。在寝室管理方面:对寝室的住宿条件满意,但是对于寝室设施损坏的维修及人性化管理不到位。在团委管理方面:在大型集会的秩序监督和校园环境卫生的检查方面,学生认为管理到位。但在学生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社会层面
  表:对教育评价制度、社会大环境、社会不良诱惑的调查
1、教育评价制度







2、社会的大环境







3、社会的不良诱惑











  根据调查数字结果显示,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教育评价机制的不正确和社会上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说法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社会上不良诱惑的影响,往往成为了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
  (四)学生自身原因


表1:学生对寄宿制学校的看法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不喜欢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占了全校学生的28.95%,45.72%的学生会经常想家,28.28%的学生觉得寄宿制学校生活压抑,以及65.34%的学生感受到课余生活单调。此类学生可归纳为心智尚未成熟型,与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父母的只管不爱、只爱不管或不管不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很难快速适应寄宿式学校的环境,而在此基础上问题学生又没有得到及时关爱,从而不可避免地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
表2:对问题学生自身性格、心理因素等方面的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极少部分学生性格暴躁易冲动,存在严重自卑心理,以及心里扭曲,可以把该类问题学生归纳为性格缺陷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原有的家庭结构及家庭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三口之家增多及其所依附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此类家庭经济状况好容易养成孩子骄横不讲理,任性妄为,自私,固执,不容人,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二、现代生活节奏下的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教育。此类家庭经济背景和教育环境相对缺弱,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容易形成自卑,偏执,嫉妒,愤世嫉俗等不良心理和相对内向的性格。
表3:对问题学生关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调查
















  如上表所示,28.04 %的学生不关心学习测试结果,对学习生活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该怎么去做,38.61%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59.74%的学生学习意志不坚定。把这一类问题学生归为学习困难型,问题集中表现于课堂麻木、厌学、注意力持久性差、粗心马虎、经常不写作业、偏科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缺失、丧失信心等。
表4:对问题学生纪律、情感方面的相关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 16.79% 的学生与教师、家长沟通存在问题,2.41%的学生有逆反心理,不正视或不认同老师对其的教育 ,1.11%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24.13% 的学生有早恋倾向。此类问题学生主要为情感困惑型,表现为纪律态度差,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等。造成该问题主要有如下因素:缺乏及时的情绪情感、心理疏导、沟通交流,性格不成熟,缺乏基本道德判断力,基础学习能力的欠缺或同伴关系的失败都会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