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教育边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作者】 温陆琼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关键词】
(贺州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边远山区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课题编号:ktlx2015c095)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特别在边远山区,常常听到教师谈论:现在的孩子没有爱心,自私,冷漠,不懂感恩。的确如此,许多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含辛茹苦,无怨无悔,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许多教师辛苦付出,学生视为理所当然。他们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作为教师,如何教育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学会感恩,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理解感恩的内涵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要让学生明白感恩的内涵,感恩包含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理解《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内涵:有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之恩;有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有祖国对我们的呵护之恩;还有大自然对我们的滋养之恩……。
二、让学生阅读感恩教育的相关书籍
作为班主任,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感恩教育的相关书籍,既增加见闻又提升修养。本人认为可以分年级分阶段布署,形成有序教育。如小学阶段滴低年级可以让学生阅读感恩教育的国学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句文》,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名人感恩故事、并搜集的学生身边的感恩故事。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汇报活动,如“夸夸自己”,“演讲比赛”和制作“感恩手抄报”等等。也可以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推荐自己阅读的感恩小故事或者感恩作文。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为学生提供积累写作素材打下基础,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既教会学生心存感激,又让孩子们在感恩的集体中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感恩行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留守儿童感恩的道德意识,进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家校联系,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生活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言教不如身教。因此,班主任要取得家校携手共进,要求做父母的,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逢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饭桌上给老人盛饭、夹菜等等。用你对长辈的关爱言行,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使之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里。在学校里,班主任同样通过日常的生活琐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如在三八节、母亲节来临之前,布置学生回家做特别的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捶背、给父母一个吻、送给父母一句话、或者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的事情等等;提醒学生在教师节时,送给任课老师一句嘴贴心的话语等。曾记得有位叫李文的留守儿童,本人在二年级接班时发现他成天郁郁寡欢,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后来打听到他母亲在他3岁时因病去世了,父亲虽然外出打工,但吃喝嫖赌,从不顾家,一年到头有时都没有回家一次,他依靠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过日子。在了解情况后,我经常找他谈话,故意让他做一些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他,关心他,有时还到他家里去和他的爷爷奶奶交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如过节时给他们加点菜,年前给他们添些衣物……。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感动了李文同学,他会在下课时帮我收拾讲台上的东西,并主动拿回到我办公室,见我上课累了,下课时会给我递一把椅子……,性格也慢慢变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提高了。一次,他的爷爷奶奶很高兴的对我说:谢谢您,我的孙子懂事多了,不但爱上了学习,还会帮忙做家务了……。
总之,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在耳濡目染下,是人便会内化于人格之中。
2.定期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
班主任要定期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平时感恩的点点滴滴,进行感恩行为的交流。如以“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又为父母做了什么”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例如以美美的父亲开货车,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疲劳驾驶造成交通事故的事例,通过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以写作文和给外地父母(下转第9页)(上接第10页)写一封信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使他们对家庭、学校和亲人充满归属感,依赖感;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同学朋友间的真挚友情等。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难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有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给过自己关爱。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3.给学生建立感恩档案
班主任把感恩教育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来加以实施,给每个学生建立感恩档案,把自己感恩行为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每月一评,评出
班里的“感恩之星”,让学生每天都提醒自己做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4.教学生唱感恩歌曲。
教学生唱《感恩的心》《祖国你好》《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感恩歌曲,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
5.建立感恩教育沟通平台。
建立感恩教育沟通平台,如在班级里设立公用电话,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家访,或者给留守儿童的家人写信……,为感恩教育创设优良环境,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如班里的张鸣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到外地打工,母亲改嫁他人,由奶奶抚养,家庭非常困难,她性格腼腆,寡言少语,每次去她妈妈家回来后,就很不听奶奶的话,还顶嘴,通过开通“感恩教育平台”取得了和她妈妈经常的沟通交流后,她懂事了很多,能主动帮助奶奶做家务活,如洗衣服,打扫卫生,还帮忙除草,懂得孝顺老人了。她奶奶看到孙女的变化,很高兴的给我打电话;说孙女懂事了,要好好感谢你呀……。让孩子们懂得了知恩、感恩、报恩,学会了做人是我们的责任。
6.写感恩随笔。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心怀感恩,明白感恩,学会感恩,记录感恩的言行。如:看着厨房里的炊事阿姨,心念阿姨的辛苦;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想到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摸着自己的干净整洁的衣裳,想到工厂辛苦劳动的阿姨,……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记下来。
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长成,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到生命中最真最纯的意义。让我学到知识,懂得思考,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应该感谢祖国;朋友让我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我们应该感谢朋友……
总之,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学校实施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班主任一定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常怀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