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音乐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 徐 娇
【机构】 贵州省石阡县国荣乡九年制学校
【摘要】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情和寓教于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其乐无穷的学习和了解音乐艺术美的境界。【关键词】音乐课堂;素质教育;原则方法
【正文】
音乐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音乐课的开设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像舂风细雨育化幼苗那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既可扩大视野,又可从大干世界中陶冶情操。音乐借助艺术的魅力诱发孩子的美感,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为爱美的人,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轻盈明快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这门对于全面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的学科却长期不被重视。对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探索,也远不如其它学科深入。随着向素质教育转轨呼声的高涨,还音乐课以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音乐课的教育作用,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我认为,首先音乐教学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表演,唱歌或演奏,它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感情的变换都体现了本身“动”的特点。不像一般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思维。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感情。
(二)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安排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课要尽量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并以“动态”教学为主。对初二年级学生上课,要采用“动静相济”的方法,教学中要留些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对高中年级学生运用“静中求动”的方法,无论是传授知识,乐曲欣赏,还是创作练习,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想象、发挥和创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技能练习。
(三)形式上多样化。每一节课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如:演唱、表演、律动、打击乐练习、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的穿插变换)而每一种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在教学上有逻辑上的连续性,技能上的互补性。
(四)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精细的观察、坚韧的毅力、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及成功的幸福感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情和寓教于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其乐无穷的学习和了解音乐艺术美的境界。为了达此目的,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前提下。我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如:在洲练节奏的感知能力时,可设计《拍电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节拍等知识技能。首先我安排学生以竖行为一小组,每组一号桌前反扣一份“电码”(即节奏卡),游戏开始时。一号翻看“电码”后立即用右手食指在二号同学左手心里按“电码”卡片节奏,依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位同学,将接受的“电码”翻译到黑板上,然后与本组原码对照。用这种游戏的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并掌握音乐节奏组合,自然乐而不疲。
(二)寓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
美感,应该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歌唱、欣赏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乐感的重要手段。教育改革选择了音乐教育为突破口,把音乐教育当作一门培养情感、开发智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媒介和强有力的手段来实施,试图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三)寓教于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选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既表达孩子们爱憎、喜怒、志向和情趣,又蕴含着审美追求和奇妙幻想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既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使学生在有歌、有舞、有唱、有奏、有表演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既要是美的“演员”,又是美的“导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远大的理想、健康的情趣、宽广的胸怀,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
音乐作为陶冶心灵的艺术,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音乐课的开设更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它像舂风细雨育化幼苗那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音乐课程标准所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既可扩大视野,又可从大干世界中陶冶情操。音乐借助艺术的魅力诱发孩子的美感,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为爱美的人,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轻盈明快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这门对于全面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的学科却长期不被重视。对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探索,也远不如其它学科深入。随着向素质教育转轨呼声的高涨,还音乐课以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音乐课的教育作用,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我认为,首先音乐教学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表演,唱歌或演奏,它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感情的变换都体现了本身“动”的特点。不像一般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思维。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感情。
(二)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安排教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上课要尽量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并以“动态”教学为主。对初二年级学生上课,要采用“动静相济”的方法,教学中要留些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对高中年级学生运用“静中求动”的方法,无论是传授知识,乐曲欣赏,还是创作练习,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想象、发挥和创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技能练习。
(三)形式上多样化。每一节课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如:演唱、表演、律动、打击乐练习、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的穿插变换)而每一种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在教学上有逻辑上的连续性,技能上的互补性。
(四)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精细的观察、坚韧的毅力、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及成功的幸福感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情和寓教于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其乐无穷的学习和了解音乐艺术美的境界。为了达此目的,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前提下。我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如:在洲练节奏的感知能力时,可设计《拍电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节拍等知识技能。首先我安排学生以竖行为一小组,每组一号桌前反扣一份“电码”(即节奏卡),游戏开始时。一号翻看“电码”后立即用右手食指在二号同学左手心里按“电码”卡片节奏,依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位同学,将接受的“电码”翻译到黑板上,然后与本组原码对照。用这种游戏的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并掌握音乐节奏组合,自然乐而不疲。
(二)寓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
美感,应该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歌唱、欣赏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乐感的重要手段。教育改革选择了音乐教育为突破口,把音乐教育当作一门培养情感、开发智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媒介和强有力的手段来实施,试图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三)寓教于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因素。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选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既表达孩子们爱憎、喜怒、志向和情趣,又蕴含着审美追求和奇妙幻想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想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既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热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使学生在有歌、有舞、有唱、有奏、有表演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既要是美的“演员”,又是美的“导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使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远大的理想、健康的情趣、宽广的胸怀,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