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微课”支起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
【作者】 赵惠萍
【机构】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南校区
【摘要】在实现计算机运用和信息网络化的今天,以云服务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学校,对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以后,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种新型的课堂,以“微课”为支点,支起课堂微“翻转“的教学模式成了热点应运而生,被引入信息技术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分层次教学的瓶颈,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肩负起了教学模式改革的使命。【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翻转课堂
【正文】
一、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利用三维目标评价学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智能手机、微信、在线翻译、网上购物、电子地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语音识别、手写输入、指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更是应用广泛,学生们大都应运自如。可是,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还停留在Office系列软件、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应用、网站建设和网络应用等课程上,不能与时俱进。虽然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了程序设计、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等选修内容,但课程的体系结构还是基本不变,学习内容建构在枯燥的理论中,与现实脱节甚远。有些教学内容甚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重复出现,让学生食之无味。即使很多教师响应新课改理念,教学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综合实践、调查报告等收效都不大。这使信息技术教学处于举步维艰,学不能致用的尴尬境地。
二、“微课”和“翻转课堂”引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技术、重实践的学科,每个知识点一般可在8—10分钟内讲授完毕,其余时间一般是留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或讨论交流。而微课就是基于脑科学之上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容短小精悍,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重在突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个主题、某个知识点,或是某个重要环节和操作要领,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将信息技术课中的各个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时间控制在5-8分钟,大约50M左右大小,这样的微视频方便学生复制、分享或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方便学生重复使用,多次学习。将微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利于解决目前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学生家庭信息电子设备产品越来越完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经济发达地区,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非常有限,有些甚至是信息技术的“科盲”。既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学校或者是同一班级,学生间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这将导致教师授课困难。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看视频、听讲座或者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查阅需要的材料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学生在家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师生间的关系则变成了彼此互动的伙伴关系,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度,课堂更加人性化,教学效果更加良好。实践证明,利用翻转课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困扰信息技术教师多时的难题。
“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的希望。合理利用“微课”,将信息技术课堂进行“翻转”,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理念的好方式。
三、“微课”支起信息技术课堂“翻转”的优势
首先,相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微课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而且“微课”资源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相当于教师随时都在学生身边,随时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避免了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没听懂或遗忘而无法弥补的现象。同时,微课是老师的时间、心血、经验、理念和智慧的结晶,微课制作成功后可分享给多人重复使用,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微课资源交互式选择,反复看不懂的片段,跳过已经懂的片段,自主交互的利用“微课”资源,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需要,安排微课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习方法,避免了课堂上不同程度的学生齐头并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
最后,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先学”,先学后学生对知识有了自己的建构和认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教师互动,可以更人性化的实现“课堂翻转”,将课堂作为解惑,答疑,巩固,拓展知识的号阵地。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进度和层次,再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延伸学习资源,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如何应用“微课”重构信息技术课堂的“翻转
现在不少学校已将手写板、电子白板甚至微课笔等信息化工具引入了课堂,引进了微课程的制作中。利用这些信息化工具,我们可以方便地将名师的解题过程、演算步骤或教学片段录制成视频文件,极大地简化了微视频的制作过程,提高了微视频的制作效率,为微课程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T课件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微课程中,PPT课件既可以课件的形式供学生使用,也可利用诸如PowerVideoMaker等工具软件,将PPT课件转换成视频文件格式,或直接利用PowerPoint2010的“另存为”命令,将PPT课件直接存储为视频文件,方便学生网络在线学习。
微课程的制作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PPT课件微课程;利用手写板(或微课笔、电子白板)录制微课程;利用手机、录音机或摄像机制作视频或音频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软件的功能菜单、创意设计、活动过程、制作方法和最终效果有时很难用文字或图片来表达。此时,可考虑利用“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展现任务完成的过程以及技巧。
(一)、“微课”支撑信息技术课堂“翻转”的注意事项:
(1)、掌握微课制作的相关技术与技巧很重要。
视频拍摄、录制、剪辑以及录屏软件的使用等技术,是制作微课的前提,微课的最终效果如何与这些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录制视频时,所有的教学和学习内容都需要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最好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制作的微课简单,得体,主题突出,重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演示、分析和讲授,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2)、让“微课”真正符合学情
微课的受教者是学生,教师需要熟悉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脑科学原则,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为此,微课的设计与录制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实践表明,微课以5—8分钟左右为佳,将知识重难点,精华讲解合理高效的浓缩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微课方式传授给学生,如果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不能得到很好缓解,便会影响学习效果。微课学习时,学生和微课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要求微课迅速切题、内容精炼、形式新颖、类型多样、设计精妙,各个环节的衔接等协调顺畅;语言精炼,不啰嗦;表述清晰准确,条理性强。这样的微课实用推广性强,易于学生高效学习掌握。
(3)、让“微课”真正发挥微“翻转”的作用
微课是一个“5+1”系统,它由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微总结、微反思、微点评结合在一起的。目前,很多教师眼里的“微课”仅仅是录制一段知识重难点的微视频,这样的微视频则只是一段学习材料,并没有形成微课系统,在教学中并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只有微视频配备了微学案、微练习、微总结等,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清有晰的学习导向,知识的重难点,知识的巩固强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才能有衡量的度,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需要着力组建“微课”系统,改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使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系统成为信息技术课堂微“饭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课”支撑信息技术课堂“翻转”的实践模式:
(1)、预习“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
目前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家用电脑,网络普及等条件,实现课堂的微“翻转”。教师课前将知识的重难等制成“微课”传到校园网上,或者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利用电脑或者手机等随时随地提前预习。在使用“微课”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疑惑点可以课前反馈给教师,教师课前加以归纳设计。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授课引导,原来的重难点此时已经几乎被学生掌握,从而教师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深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也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然,这种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微课”、课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授课、辅导疑难、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更深层次的微“翻转”教学法需要学生有很大的自觉性与良好的家校合力。这种教学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化解了课堂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习“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
有些信息技术章节内容理论较多,教师可以课前将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当堂发送给学生进行学习。课堂进度照旧,只是在授课时,教师不需要特别照顾理解慢或理解快的学生,主要以中等程度的学生掌握为度量。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理论或操作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学习结束后,理解慢的学生如果没跟上教师的进度,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再次选择性的学习知识重难点。这样教师不会为了程度慢的学生,放慢授课速度,影响教学进度,通过“微课”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针对性或者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角色转化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翻转”
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答疑解惑和帮助学困生,也有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和提高。实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随着教育大时代的来临,教学系统中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对当前教学系统的变革锦上添花。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不仅打破了分层次教学的瓶颈,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堂变革,成功地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进一步加速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路.“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一、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利用三维目标评价学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智能手机、微信、在线翻译、网上购物、电子地图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语音识别、手写输入、指纹识别等人工智能更是应用广泛,学生们大都应运自如。可是,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还停留在Office系列软件、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应用、网站建设和网络应用等课程上,不能与时俱进。虽然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了程序设计、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等选修内容,但课程的体系结构还是基本不变,学习内容建构在枯燥的理论中,与现实脱节甚远。有些教学内容甚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重复出现,让学生食之无味。即使很多教师响应新课改理念,教学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综合实践、调查报告等收效都不大。这使信息技术教学处于举步维艰,学不能致用的尴尬境地。
二、“微课”和“翻转课堂”引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变革
信息技术是一门重技术、重实践的学科,每个知识点一般可在8—10分钟内讲授完毕,其余时间一般是留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或讨论交流。而微课就是基于脑科学之上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容短小精悍,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重在突出课堂教学中的某个主题、某个知识点,或是某个重要环节和操作要领,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将信息技术课中的各个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时间控制在5-8分钟,大约50M左右大小,这样的微视频方便学生复制、分享或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方便学生重复使用,多次学习。将微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利于解决目前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学生家庭信息电子设备产品越来越完善,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经济发达地区,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非常有限,有些甚至是信息技术的“科盲”。既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学校或者是同一班级,学生间信息处理的能力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这将导致教师授课困难。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看视频、听讲座或者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查阅需要的材料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学生在家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师生间的关系则变成了彼此互动的伙伴关系,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进度,课堂更加人性化,教学效果更加良好。实践证明,利用翻转课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困扰信息技术教师多时的难题。
“微课程”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的希望。合理利用“微课”,将信息技术课堂进行“翻转”,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理念的好方式。
三、“微课”支起信息技术课堂“翻转”的优势
首先,相对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微课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而且“微课”资源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复习,相当于教师随时都在学生身边,随时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避免了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没听懂或遗忘而无法弥补的现象。同时,微课是老师的时间、心血、经验、理念和智慧的结晶,微课制作成功后可分享给多人重复使用,真正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微课资源交互式选择,反复看不懂的片段,跳过已经懂的片段,自主交互的利用“微课”资源,真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需要,安排微课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习方法,避免了课堂上不同程度的学生齐头并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学习。
最后,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先学”,先学后学生对知识有了自己的建构和认知,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教师互动,可以更人性化的实现“课堂翻转”,将课堂作为解惑,答疑,巩固,拓展知识的号阵地。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进度和层次,再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延伸学习资源,这对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如何应用“微课”重构信息技术课堂的“翻转
现在不少学校已将手写板、电子白板甚至微课笔等信息化工具引入了课堂,引进了微课程的制作中。利用这些信息化工具,我们可以方便地将名师的解题过程、演算步骤或教学片段录制成视频文件,极大地简化了微视频的制作过程,提高了微视频的制作效率,为微课程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T课件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微课程中,PPT课件既可以课件的形式供学生使用,也可利用诸如PowerVideoMaker等工具软件,将PPT课件转换成视频文件格式,或直接利用PowerPoint2010的“另存为”命令,将PPT课件直接存储为视频文件,方便学生网络在线学习。
微课程的制作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PPT课件微课程;利用手写板(或微课笔、电子白板)录制微课程;利用手机、录音机或摄像机制作视频或音频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软件的功能菜单、创意设计、活动过程、制作方法和最终效果有时很难用文字或图片来表达。此时,可考虑利用“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展现任务完成的过程以及技巧。
(一)、“微课”支撑信息技术课堂“翻转”的注意事项:
(1)、掌握微课制作的相关技术与技巧很重要。
视频拍摄、录制、剪辑以及录屏软件的使用等技术,是制作微课的前提,微课的最终效果如何与这些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录制视频时,所有的教学和学习内容都需要在电脑屏幕上出现,教师最好选择不“出镜”,而只在“幕后”进行旁白和讲解,并且节奏得当、语言幽默。制作的微课简单,得体,主题突出,重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演示、分析和讲授,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2)、让“微课”真正符合学情
微课的受教者是学生,教师需要熟悉学生的思维方式,根据脑科学原则,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为此,微课的设计与录制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实践表明,微课以5—8分钟左右为佳,将知识重难点,精华讲解合理高效的浓缩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微课方式传授给学生,如果时间过长,学生注意力不能得到很好缓解,便会影响学习效果。微课学习时,学生和微课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要求微课迅速切题、内容精炼、形式新颖、类型多样、设计精妙,各个环节的衔接等协调顺畅;语言精炼,不啰嗦;表述清晰准确,条理性强。这样的微课实用推广性强,易于学生高效学习掌握。
(3)、让“微课”真正发挥微“翻转”的作用
微课是一个“5+1”系统,它由微视频、微学案、微练习、微总结、微反思、微点评结合在一起的。目前,很多教师眼里的“微课”仅仅是录制一段知识重难点的微视频,这样的微视频则只是一段学习材料,并没有形成微课系统,在教学中并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只有微视频配备了微学案、微练习、微总结等,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才会清有晰的学习导向,知识的重难点,知识的巩固强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才能有衡量的度,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为此,教师需要着力组建“微课”系统,改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使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系统成为信息技术课堂微“饭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微课”支撑信息技术课堂“翻转”的实践模式:
(1)、预习“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
目前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家用电脑,网络普及等条件,实现课堂的微“翻转”。教师课前将知识的重难等制成“微课”传到校园网上,或者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利用电脑或者手机等随时随地提前预习。在使用“微课”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疑惑点可以课前反馈给教师,教师课前加以归纳设计。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授课引导,原来的重难点此时已经几乎被学生掌握,从而教师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深入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也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然,这种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微课”、课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授课、辅导疑难、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更深层次的微“翻转”教学法需要学生有很大的自觉性与良好的家校合力。这种教学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化解了课堂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习“微课“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
有些信息技术章节内容理论较多,教师可以课前将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当堂发送给学生进行学习。课堂进度照旧,只是在授课时,教师不需要特别照顾理解慢或理解快的学生,主要以中等程度的学生掌握为度量。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理论或操作形成了完整的认识,学习结束后,理解慢的学生如果没跟上教师的进度,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再次选择性的学习知识重难点。这样教师不会为了程度慢的学生,放慢授课速度,影响教学进度,通过“微课”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针对性或者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角色转化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翻转”
利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答疑解惑和帮助学困生,也有充分时间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和提高。实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随着教育大时代的来临,教学系统中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对当前教学系统的变革锦上添花。将“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微“翻转”,不仅打破了分层次教学的瓶颈,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课堂变革,成功地改变了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进一步加速了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路.“翻转课堂”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4).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