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作者】 王帮成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第八小学
【摘要】要教好小学生的作文,笔肤浅认为:首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再其次要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文灵感。【关键词】阅读兴趣;思维能力;写作灵感
【正文】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视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高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实用的书页表达能力。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要求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开展辨论。通过辨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他们云积极查找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出现有争议的情况,我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辩论,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这样广泛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辩论过程中双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使整个活动高潮迭起,不时引来阵阵喝彩。40分钟的一堂课,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掌声、欢呼声中度过.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有些篇目,如《两小儿辩日》一文,因人物对话较多,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充分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译成现代文后改编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写作、表演能力。
3、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利益于大量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名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得自己云寻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阅读兴趣就仍未越来越高,“活水”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阅读写作渐入佳境。
二、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1、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如学完《秋天的怀念》后,要学生想象“作者史铁生今后的生活究竟如何?”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
2、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1、培养。写作灵感不能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云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不会主动找上门来。”要培养灵感首先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这样,学生在定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具体条件。其二是知识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料炊,一脸苦恼,何来灵感。
2、诱发。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找我们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
3、捕捉。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点,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好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看到的好词好句“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随笔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
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是直觉思维训练的三部曲,唱好这三步曲,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提高作文能力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有具体措施。笔者深深觉得,进行地作文教学,要从具体活动入手,搭准学生的脉搏,把准学生的心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那么我们就会有说不尽的话题,各种好文章者会如鲜花盛开,如硕果丰收,使学生真正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境界!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视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高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实用的书页表达能力。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要求呢?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1、开展辨论。通过辨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他们云积极查找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出现有争议的情况,我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展开辩论,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这样广泛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辩论过程中双方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使整个活动高潮迭起,不时引来阵阵喝彩。40分钟的一堂课,就这样在同学们的掌声、欢呼声中度过.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有些篇目,如《两小儿辩日》一文,因人物对话较多,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充分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译成现代文后改编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写作、表演能力。
3、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利益于大量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名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为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得自己云寻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阅读兴趣就仍未越来越高,“活水”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阅读写作渐入佳境。
二、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1、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如学完《秋天的怀念》后,要学生想象“作者史铁生今后的生活究竟如何?”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连一些平日怕写作文,凑满字数了事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出现了不少有新意的文章。
2、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另外,适当鼓励学生写一些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剧等,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诱发,捕捉写作灵感
1、培养。写作灵感不能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云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不会主动找上门来。”要培养灵感首先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这样,学生在定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具体条件。其二是知识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料炊,一脸苦恼,何来灵感。
2、诱发。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找我们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虚”,少些限制,让学生有话可说,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其作文灵感,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
3、捕捉。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点,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好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看到的好词好句“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随笔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
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是直觉思维训练的三部曲,唱好这三步曲,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提高作文能力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有具体措施。笔者深深觉得,进行地作文教学,要从具体活动入手,搭准学生的脉搏,把准学生的心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那么我们就会有说不尽的话题,各种好文章者会如鲜花盛开,如硕果丰收,使学生真正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