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者】 吴正敏

【机构】 云南省昭通市体育运动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对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正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担负着语文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一、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表现的爱国主义教育它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如在《林则徐》一课中,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壮观的场面:一大早,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在这种壮大的气氛中,学生的情绪也随之调动起来,接着教师可以通过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震惊中外等词语的解析,让学生感受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增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过零丁洋》中,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千古名句。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不仅在战争年代有着突出的作用,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的礼服,在拼读字母时,声音因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无比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认真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他们对收复故土的希望与信心。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朗士浓烈的爱国热情。
  二、利用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乏重视情感的文章。这种情感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父母子女间的养育之情,有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有老师与学生间的师生之情,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之情。朱自清在《背影》中用一个极为普通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关心爱护儿子,儿子感激思念父亲,表现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是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纯真而高尚的感情,学生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在《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一文中,再现了危险时候党政干部、解放军战士的冲锋在前,医护人员的安慰和治疗,遇难教师的舍身取义,广大志愿者和抗震救灾人员的甘于奉献,以及全国人民和广大同胞的深切牵挂和祝愿。熟悉的脸、陌生的脸、美丽的脸、慈祥的脸、年轻的脸、忙碌的脸、最可爱的脸。这些脸,组成了中国完整的容颜,塑就了祖国在大难面前的坚强群像。中国可以战胜大灾,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虽然灾难摧毁了家园,夺取了同胞的性命,但是,灾难压不垮炎黄子孙,吓不倒中华儿女,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来自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肺腑之言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像这样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这些真挚的情感交织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三、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他对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告诫我们,时刻都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岳阳楼记》中,我们要学习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人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
  四、通过讲诉祖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是讲诉祖国大好河山的,有丰富的审美内容。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文章中熔铸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教师要从语言美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等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章精粹优美的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玩味,在推敲、品味中体会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河山之美,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自然之美,学习观察自然,感知形象美,培养爱美的情趣。
  总之,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书目:
  [1]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3]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