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作者】 李 平

【机构】 山东省济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提问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是单纯的提出问题,也不能只是讲求课堂热闹的气氛,随意问,低效地问,必须重视提问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几点体会,见笑于方家。
  一、选好突破口,激发思维火花
  一位物理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来。”我可以这样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揭开所学文本的红盖头来。”这个支点,就是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在学《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秦师’是秦国的军队,烛之武是一单个的人,一个人能用武力击退一个军队吗?”学生齐声说“当然不能不能”。“可秦军的确退秦军了,那这‘退’究竟是怎么个退法呢?用武力不行,那就只可能用什么呢?”“用语言”,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也就是说退、劝退。孙子曾说最上等的军事策略,就是‘攻心为上’,通俗点讲,就是用心理战术,使敌军主动撤军,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由此看来,烛之武的口才的确了不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见识吧。”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分析、讨论,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烛之武劝退秦军的理由了,进而领略了他高超的说话艺术,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二、零整结合,灵活转化
  为避免学生对大而当的问题失去兴趣,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问,即化整为零。例如教《祝福》时,关于作品的主旨这个大问题,我是分步提问,逐层剖析的:(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表现和精神状况?(2)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又如何呢?(3)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怎样?(4)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这样提问,让学生抓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认识到祥林嫂“舒畅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木——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意义。化整为零的方法,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同一篇课文,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在剖析完祥林嫂的心态变化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自杀?还是……”“意则期多,字推求少”,零题整问,从而引领学生再一次对文本进行的细致研究。
  三、一题多答,兼容并包
  一题多答就是所提问题只有一个,但答案不惟一,教师不能照搬固定答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必强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言之有理,哪怕有些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一样,个性存在差异,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同一个问题理解也不同,一题多答能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问题的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回答,这样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四、自问自答,把精彩还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中随时会产生五花八门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漫无边际的想法,引导学生把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表述出来,自主释疑解惑,这能够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成了精彩课堂的主人。自问自答能随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民主的的、宽松的语文课堂。有效的自问自答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执教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揣摩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让学生找出亲情事件并抒发自己的见解——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述,让其他同学点评、补充。进而引导学生将课文和自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进行自问自答。有的学生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比如“作家叙述的是日常琐事,为什么却有无限的感人力量?”“作者通篇写母亲,为什么却用《我不是个好儿子》作题目?”“当你面对父母那近乎干扰的关怀,将如何面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神采飞扬。
  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不但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做法,也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课堂提问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