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霍明星
【机构】 山东省济阳县新市镇江店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数学的情绪。有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觉得以下几点犹为重要:
一、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这里教师可以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时,老师拿了两个魔术盒走进了教室,在走进教室的刹那间,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当说道今天给大家玩个魔术时,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都盯在老师的魔术上,在这种氛围下轻松的完成了教学。另外,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紧密衔接。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以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讲解平等四边形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孩子的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就是置数学问题于具体的情境中,使其最大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四、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形象的展示了由圆到长方形的演变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五、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并这样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其中问题的道理。
六、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比赛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可以分男女同学比;可以分小组比;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等,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七、运用数学本身魅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如数学图形的对称美、问题推理的逻辑性、数学问题的规律性、问题解法的多样性及独特性等,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激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处于动手动脑和积极思维的活动之中,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斥责等,都可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从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从而会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这里教师可以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时,老师拿了两个魔术盒走进了教室,在走进教室的刹那间,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当说道今天给大家玩个魔术时,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都盯在老师的魔术上,在这种氛围下轻松的完成了教学。另外,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紧密衔接。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以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讲解平等四边形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孩子的日常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就是置数学问题于具体的情境中,使其最大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知识。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把一节课的内容编制成“同学们去商店买东西”这样一个情境,把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成商店里发生的事情,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在商店里,售货员阿姨拿出各种钱币让学生分,接着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讲元、角、分的进率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明去商店买一支笔要花一元钱,但他只有面值一角的钱,他要给售货员阿姨几张一角的钱才够一元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四、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形象的展示了由圆到长方形的演变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五、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πd或c=2πr,并这样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其中问题的道理。
六、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比赛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可以分男女同学比;可以分小组比;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等,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七、运用数学本身魅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数学是一门魅力与枯燥同时存在的学科。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如数学图形的对称美、问题推理的逻辑性、数学问题的规律性、问题解法的多样性及独特性等,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激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处于动手动脑和积极思维的活动之中,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情、有趣、有味、有疑,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