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藏族民间游戏的开发运用
【作者】 马振勇
【机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二幼儿园
【摘要】藏族的游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名胜古迹的墙壁上,就有摔跤、抱石头、坐翘翘板的游戏画面。十五世纪中叶,由五世达赖喇嘛为藏族男子所规定的“男子九术”中,就有射箭、举石头、游泳、摔跤等游戏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以挖掘藏族地域文化为突破点,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的体育活动,帮助幼儿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关键词】藏族游戏;幼儿教育;应用
【正文】
关于游戏,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童年时最原始、最纯真的记忆。在那个没有游乐场、嘉年华和迪士尼乐园,没有智能玩具、声控机器人和电子游戏的年代和高原,一群伙伴、一个羊毛球、几块石子就能实现孩子们关于娱乐的全部梦想。随着藏人的劳动生活便产生并流传着一些雪域高原特有的民间游戏,这些游戏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思维、语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小培养了幼儿了解家乡、爱家乡的情感。藏族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这类游戏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不仅能给幼儿带来童年的欢乐,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些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藏族民间游戏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在幼儿教学上,合理地利用民间游戏,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藏族民间游戏不但可以给孩子无穷的快乐,也能给予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与体验,增长他们的学识,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以下列举的是一些藏族传统的适合幼儿教学的民间游戏
一、找牛犊
由一名最小的孩子充当牛犊,其余孩子手拉手把他围在中间,再由一名孩子扮找牛犊者。找牛犊者装出什么也没看见,冲着孩子们喊道:“喂,看见牛犊了吗?”“你的牛犊什么样子?”孩子们反问。“我的牛犊上身是金做的,下身是银做的……”“我们没有这样美的牛犊,只有一只全身是泥的脏牛犊。”孩于们喊道。当找牛犊的孩子找到牛犊后,他要走进孩子们手拉手搭成的一个个门洞,去赶小牛犊。他先走到一个门洞前说:“这门是什么做的?”孩子们答到:“是黄金做的,要金钥匙才能打开。”找牛犊的孩子没有金钥匙,只好去问下一道门。后面的门还有银子的、玛瑙的、珊瑚的等等。当找牛人问到最后一道门时,孩子们立刻放下手,挤在一起,所有的门都关了。最后扮演找牛犊的孩子装出气势汹汹的样子说道:“我要是变成一头老牛,你们的门能挡住我吗?”说完就朝人群中冲,这时别的孩子就拉紧手快速旋转起来。如果找牛犊孩子冲进圈子中抢走小牛犊,那他就胜利了,闯不进去,就得认输。
二、老虎捉羊
首先用游戏方法确定孩子们的角色,即一个闭上眼睛俯卧在地,其他小孩伸出食指放在他身上,另一个小孩用拳头
敲着叠在一起的手指问:“虎,一二三四猜猜是什么?”趴在地上的小孩说:“羊”。于是手指叠在最上面的孩子即确定为“羊”。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两只“虎”、一个“猎人”、一只“狗”和数只“羊”,游戏即可开始。玩法是:“虎”追扑“羊”,追上后在“羊”头上拍一下,被捉的”羊”就成了“虎”,直到把”羊”捉尽,游戏便结束。
三、找羊毛球
这是年幼的小孩玩的游戏。首先由孩子们报出各自的游戏名称,如“我是太阳”、“我是月亮”、“我是金星”、“我是花朵”等。然后由一个稍大的孩子担任裁判。他先让所有的孩子背过身去,闭上眼睛不让偷看,把一个包着石子的红羊毛球扔到一个难找的地方后,就大喊一声:“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捂着眼睛的孩子们放开手开始四处找羊毛球。在这过程中,裁判故意用些假暗示迷惑小孩,一会说:“太阳那边有希望了。”做游戏的小孩就会向扮演太阳的孩子那边跑去。一会又说:“月亮那边有希望了。”孩子又会奔向取名月亮的孩子身边。结果还是找不到羊毛球,孩子们就跟着裁判的假暗示在游戏场地跑来跑去,十分开心。若有人找到了羊毛球,就藏在藏袍里,向裁判跑去,如果被别的小孩发现,都跟上来开始争夺羊毛球,非常激烈。直到最灵敏的孩子抢到羊毛球交到裁判的手上为止,游戏才算结束。奖品一般是一个用石头磨制成的小牛。
四、拣石子
拣石子游戏,藏语叫“阿不多儿”俗称”抓石子儿”。多是女孩玩耍,通常在二三人至数人间进行,用五个石子戏耍。开始前先确定顺序,然后每个人依次完成所规定的九种耍石程序,最后以最先完成“上楼儿”的为胜。若一个回合完不成可继续玩几个回合,直至决出胜负。拣石子方法是:把五个石子同时撒到地上,看石子图形任意拾起一子,做为抛子。掷时将一子抛到空中,用抛石子的手在地上抓其它石子。抓石子儿的九道程序中,一至五按数目称之。抓一,每次抓一子,四次抓完。抓二,每次抓二子,两次抓完。抓三配四,第一次抓起三子,第二次把手中三子放在地下一子处,然后全部抓起。抓五,抛起一子,四子于地上,然后一次抓上。背六,抛起五子,用手背按住,能接住几子算几子;再用手背抛起,用手心全部接住。七挖,同背六一样,只是手背抛起子要反挖在手心。八把蛋,抛起一子撒四子于地,先拾起一子,放于手心,然后上抛一子,在拾地上一子的同时把手中一子从小拇指后放到地上(这一动作称为“把蛋”),要求不能旁蛋碎违例论处。地上三子把完后,抛起一子,把手中一子放于地(也不能碰撞其它子),最后抛起一子,把地上子一次抓起。九跳楼,抛起一子,放回子于地上,第一次跳抓最远两子,第二次抓中间两子。十上楼,抛起一于,放回子于地上,然后连抛三次子,把地下另一子放在三之上,最后全部抓起。就这样抓一、抓二、抓三配四、抓五、背六、挖七、把蛋、跳楼、上楼,全部完成为一次,背几个,挖几个,就算几个,可继续二次,三次……最后依总背、挖的数字定胜负。难度逐渐增大,经双方协议,例如:上楼取消三次,靠拢必须一次完成等。藏族女孩子玩的这种“拣石”游戏,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玩起来精彩而有乐趣。经常玩这种游戏不但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各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同时还可以发展手指,手腕的力量。
五、抓羊骨头
“抓羊骨头”是十多岁的藏族孩子中常见的一种游戏,参加游戏二至数人不等,一般是三、四人同玩。玩具是羊的蹄腕骨四个,小砂包一个。常在家中坑上,院内或草地上聚在一起游戏。他们按蹄腕骨的形状将其分为耳朵、眼睛、心和背四面,在西藏地区把似耳朵的一面叫“马”,前面骨凹进的一面叫“山羊”,背面叫“绵羊”,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西藏地区的孩子把这种涂上颜色的羊、蹄腕骨叫阿即黑。游戏前由大家商定一套动作及其规则,有简单的动作,也有高难动作,一般玩法是由易到难。最初规定要抓够一定数目——百分或二百分不等。抛起砂包将骨头撒开:如有两块骨头形状一样,抓起算一分;如其中有三块骨头形状一样,抓起算十分;如果四个骨头各为眼睛、耳朵、心和背,全部抓起算一分。这样抓够规定数目后,就进行“翻”的游戏:掷一次沙包抛四个骨头于地上,接住沙包。然后每拇一次翻动一个阿即黑(骨头),待四个阿即黑翻成同一个形状后,最后一次全部抓起。依次翻完耳朵(马)、眼睛(驴)、心(山羊)和背(绵羊)为第一回合,在第一个回合中.要求翻动阿即黑时,不能碰动其它阿即黑:第三回合逐渐增大难度,掷一次沙包要把四个阿即黑全部翻成相同的面;依次做完这套工作,按完成先后定名次。游戏有个人之间的比赛,也有分组比赛的。一般出现抛起沙包而阿即黑未翻好,或沙包落地,或在第二、三回合碰动其它阿即黑等违犯规则的情况即停,由下一人翻。 在西藏地区的阿即黑游戏是牲畜蹄腕骨为玩具的活动。它以骨头的四面代表四种牲畜或四种器官,是西藏人民长期游牧生活、生产中的产物。该游戏在西藏地区女孩中极为普遍,在游牧之时,孩子们不但可以娱乐,而且可以开发智力。
六、狼吃羊
狼吃羊游戏藏语叫“江克勒格”,在西藏藏族孩子们中间常玩的这种游戏,与内地汉族儿童“老鹰抓小鸡”相仿。这种游戏在西藏具有民族特色,孩子们从小在藏民族生活中的启示下,爱羊而恨狼,通过游戏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和大人们一样爱护畜群,保护畜群。
以上民间儿童游戏是民族传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民间游戏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灵活最快乐的活动,它是中华民族最质朴的一种游戏,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所需材料的简单性、游戏内容易学性、多重玩法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激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去驾驭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其融入到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诱导上去,这样会极大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规程》中曾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幼儿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有效组织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民间游戏活动中给予有益的指导。幼教界也应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的精华为培养幼儿所用,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以民间游戏为突破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2] 刘娟;;幼儿园传统民间游戏的挖掘与应用[J];教师;2013年15期
[3] 莫晓超;李姗泽;;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关于游戏,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童年时最原始、最纯真的记忆。在那个没有游乐场、嘉年华和迪士尼乐园,没有智能玩具、声控机器人和电子游戏的年代和高原,一群伙伴、一个羊毛球、几块石子就能实现孩子们关于娱乐的全部梦想。随着藏人的劳动生活便产生并流传着一些雪域高原特有的民间游戏,这些游戏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思维、语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小培养了幼儿了解家乡、爱家乡的情感。藏族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一朵奇葩,这类游戏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不仅能给幼儿带来童年的欢乐,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些游戏在幼儿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藏族民间游戏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在幼儿教学上,合理地利用民间游戏,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藏族民间游戏不但可以给孩子无穷的快乐,也能给予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与体验,增长他们的学识,培养他们健全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以下列举的是一些藏族传统的适合幼儿教学的民间游戏
一、找牛犊
由一名最小的孩子充当牛犊,其余孩子手拉手把他围在中间,再由一名孩子扮找牛犊者。找牛犊者装出什么也没看见,冲着孩子们喊道:“喂,看见牛犊了吗?”“你的牛犊什么样子?”孩子们反问。“我的牛犊上身是金做的,下身是银做的……”“我们没有这样美的牛犊,只有一只全身是泥的脏牛犊。”孩于们喊道。当找牛犊的孩子找到牛犊后,他要走进孩子们手拉手搭成的一个个门洞,去赶小牛犊。他先走到一个门洞前说:“这门是什么做的?”孩子们答到:“是黄金做的,要金钥匙才能打开。”找牛犊的孩子没有金钥匙,只好去问下一道门。后面的门还有银子的、玛瑙的、珊瑚的等等。当找牛人问到最后一道门时,孩子们立刻放下手,挤在一起,所有的门都关了。最后扮演找牛犊的孩子装出气势汹汹的样子说道:“我要是变成一头老牛,你们的门能挡住我吗?”说完就朝人群中冲,这时别的孩子就拉紧手快速旋转起来。如果找牛犊孩子冲进圈子中抢走小牛犊,那他就胜利了,闯不进去,就得认输。
二、老虎捉羊
首先用游戏方法确定孩子们的角色,即一个闭上眼睛俯卧在地,其他小孩伸出食指放在他身上,另一个小孩用拳头
敲着叠在一起的手指问:“虎,一二三四猜猜是什么?”趴在地上的小孩说:“羊”。于是手指叠在最上面的孩子即确定为“羊”。用同样的方法,确定两只“虎”、一个“猎人”、一只“狗”和数只“羊”,游戏即可开始。玩法是:“虎”追扑“羊”,追上后在“羊”头上拍一下,被捉的”羊”就成了“虎”,直到把”羊”捉尽,游戏便结束。
三、找羊毛球
这是年幼的小孩玩的游戏。首先由孩子们报出各自的游戏名称,如“我是太阳”、“我是月亮”、“我是金星”、“我是花朵”等。然后由一个稍大的孩子担任裁判。他先让所有的孩子背过身去,闭上眼睛不让偷看,把一个包着石子的红羊毛球扔到一个难找的地方后,就大喊一声:“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捂着眼睛的孩子们放开手开始四处找羊毛球。在这过程中,裁判故意用些假暗示迷惑小孩,一会说:“太阳那边有希望了。”做游戏的小孩就会向扮演太阳的孩子那边跑去。一会又说:“月亮那边有希望了。”孩子又会奔向取名月亮的孩子身边。结果还是找不到羊毛球,孩子们就跟着裁判的假暗示在游戏场地跑来跑去,十分开心。若有人找到了羊毛球,就藏在藏袍里,向裁判跑去,如果被别的小孩发现,都跟上来开始争夺羊毛球,非常激烈。直到最灵敏的孩子抢到羊毛球交到裁判的手上为止,游戏才算结束。奖品一般是一个用石头磨制成的小牛。
四、拣石子
拣石子游戏,藏语叫“阿不多儿”俗称”抓石子儿”。多是女孩玩耍,通常在二三人至数人间进行,用五个石子戏耍。开始前先确定顺序,然后每个人依次完成所规定的九种耍石程序,最后以最先完成“上楼儿”的为胜。若一个回合完不成可继续玩几个回合,直至决出胜负。拣石子方法是:把五个石子同时撒到地上,看石子图形任意拾起一子,做为抛子。掷时将一子抛到空中,用抛石子的手在地上抓其它石子。抓石子儿的九道程序中,一至五按数目称之。抓一,每次抓一子,四次抓完。抓二,每次抓二子,两次抓完。抓三配四,第一次抓起三子,第二次把手中三子放在地下一子处,然后全部抓起。抓五,抛起一子,四子于地上,然后一次抓上。背六,抛起五子,用手背按住,能接住几子算几子;再用手背抛起,用手心全部接住。七挖,同背六一样,只是手背抛起子要反挖在手心。八把蛋,抛起一子撒四子于地,先拾起一子,放于手心,然后上抛一子,在拾地上一子的同时把手中一子从小拇指后放到地上(这一动作称为“把蛋”),要求不能旁蛋碎违例论处。地上三子把完后,抛起一子,把手中一子放于地(也不能碰撞其它子),最后抛起一子,把地上子一次抓起。九跳楼,抛起一子,放回子于地上,第一次跳抓最远两子,第二次抓中间两子。十上楼,抛起一于,放回子于地上,然后连抛三次子,把地下另一子放在三之上,最后全部抓起。就这样抓一、抓二、抓三配四、抓五、背六、挖七、把蛋、跳楼、上楼,全部完成为一次,背几个,挖几个,就算几个,可继续二次,三次……最后依总背、挖的数字定胜负。难度逐渐增大,经双方协议,例如:上楼取消三次,靠拢必须一次完成等。藏族女孩子玩的这种“拣石”游戏,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玩起来精彩而有乐趣。经常玩这种游戏不但可以起到娱乐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增进各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同时还可以发展手指,手腕的力量。
五、抓羊骨头
“抓羊骨头”是十多岁的藏族孩子中常见的一种游戏,参加游戏二至数人不等,一般是三、四人同玩。玩具是羊的蹄腕骨四个,小砂包一个。常在家中坑上,院内或草地上聚在一起游戏。他们按蹄腕骨的形状将其分为耳朵、眼睛、心和背四面,在西藏地区把似耳朵的一面叫“马”,前面骨凹进的一面叫“山羊”,背面叫“绵羊”,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西藏地区的孩子把这种涂上颜色的羊、蹄腕骨叫阿即黑。游戏前由大家商定一套动作及其规则,有简单的动作,也有高难动作,一般玩法是由易到难。最初规定要抓够一定数目——百分或二百分不等。抛起砂包将骨头撒开:如有两块骨头形状一样,抓起算一分;如其中有三块骨头形状一样,抓起算十分;如果四个骨头各为眼睛、耳朵、心和背,全部抓起算一分。这样抓够规定数目后,就进行“翻”的游戏:掷一次沙包抛四个骨头于地上,接住沙包。然后每拇一次翻动一个阿即黑(骨头),待四个阿即黑翻成同一个形状后,最后一次全部抓起。依次翻完耳朵(马)、眼睛(驴)、心(山羊)和背(绵羊)为第一回合,在第一个回合中.要求翻动阿即黑时,不能碰动其它阿即黑:第三回合逐渐增大难度,掷一次沙包要把四个阿即黑全部翻成相同的面;依次做完这套工作,按完成先后定名次。游戏有个人之间的比赛,也有分组比赛的。一般出现抛起沙包而阿即黑未翻好,或沙包落地,或在第二、三回合碰动其它阿即黑等违犯规则的情况即停,由下一人翻。 在西藏地区的阿即黑游戏是牲畜蹄腕骨为玩具的活动。它以骨头的四面代表四种牲畜或四种器官,是西藏人民长期游牧生活、生产中的产物。该游戏在西藏地区女孩中极为普遍,在游牧之时,孩子们不但可以娱乐,而且可以开发智力。
六、狼吃羊
狼吃羊游戏藏语叫“江克勒格”,在西藏藏族孩子们中间常玩的这种游戏,与内地汉族儿童“老鹰抓小鸡”相仿。这种游戏在西藏具有民族特色,孩子们从小在藏民族生活中的启示下,爱羊而恨狼,通过游戏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和大人们一样爱护畜群,保护畜群。
以上民间儿童游戏是民族传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幼儿喜爱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特点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民间游戏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最灵活最快乐的活动,它是中华民族最质朴的一种游戏,具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所需材料的简单性、游戏内容易学性、多重玩法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激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去驾驭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其融入到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诱导上去,这样会极大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规程》中曾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幼儿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有效组织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民间游戏活动中给予有益的指导。幼教界也应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挖掘民间游戏的精华为培养幼儿所用,民间游戏在幼儿园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以民间游戏为突破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2] 刘娟;;幼儿园传统民间游戏的挖掘与应用[J];教师;2013年15期
[3] 莫晓超;李姗泽;;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