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作者】 张树玲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在有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这与他们的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直接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要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 才有吸引力。
  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发现、感受美
  文学作品中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象。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慑人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例如,讲《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追蹑作者的踪迹,神游西山胜景,领略那“险峻的山峦烟云”,“水墨山水画似得层峦叠嶂”,让学生从中获得没的感受,产生审美的情趣。
  要激发审美情趣,仅让学生感知具体形象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还不够,重要的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含的更为动人细腻的美。如讲授《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引导学生神游西山获得美感后,应带学生更进一步寻幽探胜,通过“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等词句的分析,再现作者不畏艰险,敢于攀登的勇气和毅力,从而揭示出要领略无限风光,必须努力攀登的哲理。通过“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等词句的分析,领略到作者的心情已经与美景融为一体了。这样有感知形象外在的美,到感知形象意蕴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到美的意境之中,是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二、 认识、理解美
  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他们既易受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影响,也易受错误的审美观念的侵蚀,这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美的准确理解。有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可以说就是受错误的审美观念毒害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以便正确的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
  要准确的理解美,鉴赏美,必须要有准确把握美的性质的能力。由于美的性质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他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要剖析他的内在本质。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补充教材《项链》中的路瓦裁夫人,虽天生丽质,但心灵并不纯美,是一个爱慕虚荣,醉心于奢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尽管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但由于受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支配,对奢华的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生活向往并尽力追求。为能在上流社会露一下脸,她费劲心思打扮,找女友借来了项链,参加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那灯红酒绿的夜会,然而乐极生悲,在欢乐和赞美声中丢失了项链,最后付出了十年艰辛的劳动。在教学中,应通过对路瓦裁夫人这个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的美学观点:路瓦裁夫人的外表是美的,但她沉醉虚荣,孜孜以求物质享受,结果毁掉了自己的青春,因而她的灵魂是丑恶的。
  三、 体会、升华美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需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作品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如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以抓住“纯洁和高尚”,“坚韧和刚强”,“淳朴和谦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优秀之花”,“祖国之花”这些文字,并结合实例分析,就可以深刻领会人民战士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词,它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气势磅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词人大笔勾勒,描绘了北国冬景的绚丽多姿;它像一首优美的抒情曲 ,抒写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改造世界的气概。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对有关词语的想象和向往,再加上教师启发式的点播分析:毛泽东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上半阙由“望”总领六句,描绘了长城、大河、山峦、高原的雪后美景,下半阙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过渡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后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叹。学生就不难领悟到作者移情入境,借景抒情,把眼前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在一起,从而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德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热爱美好的大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的热情。在这里,美育和智育是互相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