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农村留守中学生立德树人假期家庭教育——家长调查报告
【作者】 韦文莽 韦家盟
【机构】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南泗乡初级中学
【摘要】作为社会构成基础要件的家庭,是子女启迪智慧、开拓知识视野的地方,是人生旅途中显得至为关键。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搞好家庭教育,让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为此,课题小组对八年级51名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家长在时间上如何安排;假期里家长如何督学和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等。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存在监护人教育管理时间不足,监护人对教育内容的安排缺乏连续性和有效性,教育方式单一,与孩子谈心聊事比较少等问题。强化假期家庭教育教育责任,提高假期家庭教育水平,丰富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活动内容。【关键词】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假期;调查
【正文】
为了调查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情况,本课题小组于2015年4月对八年级51名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调查问卷45份并进行合理有效地统计,分析了现在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立德树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现状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共有51名留守中学生家长。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设计参考了骆明仙[2]和宋素敏[5]所写的调查研究,此次共发放了51份家长调查问卷,收回45份,回收率88.2%。通过对八年级45名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进行深层次和多方位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了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现状。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51名,其中男性家长29名,占56.8%,女性家长22名,占43.2%。所调查的家长都在春节后外出务工,是在清明假期里对家长进行调查的。这些家长都是因为人多地少,经济收入渠道匮乏,不得不外出务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从而改善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父母双亲均外出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78%;其次是父亲单独外出的,占21%;最少的是仅有母亲外出的,占1%。经过调查了解,造成父母双亲均外出务工所占比例最高的原因可能是学习阶段的孩子也正好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这就迫使留守中学生的父母双双外出,为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比较充裕的物质条件。然而,在中学生的成长门道路上,父母扮演的角色对于留守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容忽视的。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与留守中学生假期联系情况。留守中学生在假期的时间分为三种: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经调查,这三种假期里,父母与留守中学生的联系方式,双休日联系的方式是打电话,法定假日里留守中学生前往父母工作地或是父母回家,寒暑假里留守中学生前往父母工作地或是留在居住地,家长用电话远程联系,而缺少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监护。
2.父母在与留守中学生联系时最关心的事是孩子的健康状况和学习情况,其次是家里近况,而孩子的困难和烦恼却从未关心。这就是农村家庭教育一个明显而突出的问题,由于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度极低。家庭教育一般包含着亲情教育、安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众多内容,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完成的,而孩子远离父母,上述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成了一句空话。
3.监护人对留守中学生学习辅助情况。首先,由于远离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已经失去了近距离监管,只能电话询问而无法看到孩子的学习效果,占90%;其次,由于监护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让孩子自己解决学习上困难的,占56%;最后,是监护人在监护留守中学生存在的压力是“孩子的学习”与“孩子的安全”方面的居多,而对“孩子的思想”方面却只有12%。这样的结果说明家长在外打工很难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无法关注孩子的思想发展。由此看来,留守中学生在思想方面受到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样本描述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时间安排情况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里学习情况
(三)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德育情况
三、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对八年级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家长在假期里家庭教育的调查,留守中学生在父母外出后所受到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但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在八年级农村留守中学生家庭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占留守家庭数的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缺失使许多留守中学生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在隔代监护或亲属监护下,心理、行为习惯及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变。此外,在安全方面同样存在隐患。
(一)监护人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
随着打工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于那些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中学生而言,他们同父母团聚的时间很短,频率较低;对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家庭,多数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看孩子兼做家务,而正是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把家务活的重担交给了母亲,母亲忙于农活和家务,从而减少了教育和监管孩子的时间。另一方面,留守中学生代理监护人在监管教育孩子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那些父母双亲都外出的孩子,多数由祖辈监管,有很多祖辈都是高龄,由于岁数大,精力有限,自己身体状况欠佳,照顾留守中学生实在力不从心,特别是家里的孙辈较多的,所以有时候会出现“逆向监护”。由此看来,留守中学生家庭教育残缺的一个明显原因是留守中学生父母与监护人对其教育管理时间不足。
(二)监护人教育观念传统,教育内容单一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假期里给农村留守中学生打电话的频率较其他调查结果高,但对于他们打电话时最关心的内容,多数只是孩子的学习和家里状况,很少提及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关注度很低。这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监护人大都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而对留守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安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关注很少,甚至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文化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留守中学生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6]真正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个性教育。
据调查,监护人对于留守中学生的监管,大多数停留在只管孩子的吃住和安全问题,对于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几乎为零,有的监护人平时能和学校有联系的,大都只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代理监护人在家中也是如此,无暇兼顾孩子的心理,在孩子有烦心事时,大多数无人倾诉,只能憋在心里,长期发展会让他们变得孤单和自闭,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三)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不当
借用其他课题小组调查结果显示,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中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无法很好地行使督促学业的职能,教育管理方式出现异变。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走极端。他们往往根据成绩的好坏来决定使用“棍棒”还是“蜜糖”,成绩好的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同意了。成绩不好的则不分析原因,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工,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代理监护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更是随意而随机的,没有确定的观念指导,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加之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精力不足,更加不注重方法和技巧。这样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了父母这两个重要角色,加上代理监护人缺少家庭教育常识,必然会带来很多留守中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四、假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影响
(一)亲情关怀缺失致使农村留守中学生身心成长环境不佳
农村留守中学生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亲子教育的缺乏、关心关爱的失位都是留守中学生必须独自承受的现状,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堪忧他们的物质生活和心理世界。冷漠孤僻、自闭、不喜与人交往等各种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留守中学生缺乏父母亲情的及时关爱。人生成长受教育的起点就是家庭,就是要有父母陪护在身边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让留守中学生得到好的成长,反之则不然。
大多数留守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其身心发展不平衡,没有家庭关爱的小孩在个性发展上是有偏颇的。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不利影响,由于祖辈教育与父母教育相差太大,孩子的成长基本没有规划、没有系统,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成长过于随心所欲。
(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成长偏差
农村留守中学生由于缺少父辈的关爱教育,经常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有着很强的自我封闭保护意识。逆反心理、厌恶心理、讨厌情绪,在这类中学生群体与社会交往沟通时表现得最为普遍。另外,早恋的苗头在农村留守中学生群体中出现概率也较大。12 ~ 16岁的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失去了最值得依赖的支持力量和心理依恋。同时,由于缺乏家庭亲情的关怀问候,他们就极易在选择诉说对象上偏向异性,也就更容易产生早恋的倾向了。
五、农村留守中学生立德树人假期家庭教育对策及建议
“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7]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8]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这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难以立足于世,任何社会也难以规范运行。应当看到,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流向城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中学生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做好各自承担的角色,三者之间要加强协作,使农村留守中学生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角。在聚少离多的情况下,如何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教育是许多外出务工家长比较头痛的一件事,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物质条件,不得不外出打工,而自己的孩子又不能带在身边,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失位。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如何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教育呢?
1.家长要不断学习,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家长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换了那么多老师,唯独家长永远不会换,家长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所以,家长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完成好教育孩子这一项伟大而繁重的任务。那么,怎样的家长才算是合格的家长呢?第一,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第二,有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三,有健康的心理;第四,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2.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家长与孩子沟通少甚至无法沟通,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跟农村留守中学生沟通呢?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说出孩子的优点;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要常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要与孩子一起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因为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觉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3.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家长常年外出打工,与孩子离多聚少,对孩子的长成过程中,出现的烦恼与困惑,作为家长要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在假期里,如果孩子不在父母身边,则需要经常与孩子联络,联络的方式有:电话联系、QQ视频聊天或是微信、书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烦恼?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引导其积极向上,明辨是非,避免误区。只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灵,才能走出教育的误区。
其次,整合基层资源,改善“立德树人”环境,让德育潜移墨化润物细无声。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众人所熟知,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村里的墙面上画上国学与国画,让每面墙会说话,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墨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来宾市“求乐、求知、求技”工程惠及农村千万户,村里的图书室在假期里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开放,让他们的学习有个固定的场所,让农村留守中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既丰富的知识,又暂时忘却父母不在身边的烦恼。利用村里建好的灯光篮球场,适时开展篮球比赛,丰富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课余活动,让他们不觉得孤单。家庭是个小社会,亲人要和谐,亲人之间互敬互爱,给孩子的成长以标榜。
接着,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交流和沟通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比如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书信来往,多谈谈人生价值观,励志事迹。家长与监护人要以平等心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注重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多注重引导,急孩子之所急,力求与孩子建立稳定的联系沟通桥梁,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农村基层部门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帮助祖父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人方法。与此同时,留守中学生的父母还要提高自己作为家长的素质,要更多更全方位地补缺自身,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资源,联系媒介、民间社会公益组织,开设家长学校,开办留守中学生之家等,帮助父母们提高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解决留守中学生们精神层面的困惑需求,促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加强农村中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一是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把未在学校寄宿的农村留守中学生纳入学校寄宿管理,尽可能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提供住宿便利,让农村留守中学生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多交流,共同处理农村留守中学生在校出现的各种问题。物质不是留守子女最需要的,家庭亲情的缺失才是根本所在,弥足珍贵的抚慰对他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的暖心剂。三是建立农村留守中学生跟踪管理档案。在排列重点帮扶学生名单上下足工夫,筛选出重点帮扶对象; 在心理老师配备上,可建立帮扶教师加志愿者工作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可多以谈心、交流方式进行,在亲情帮扶措施上,学校可利用校讯通,设立“亲情电话”、“社会帮扶日”等等。
总之,农村留守中学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产物,必然要加以重视,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城乡,维护社会稳定,要从孩子抓起,要从教育做起。为了让留守中学生群体茁壮成长,我们社会各界要调动多方力量,整合好多方资源去全力应对。我们要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只有培育好这些祖国的花朵,浇灌好他们,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我们的未来才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 周扬.家庭教育环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品德的影响[J].苏州大学,2013,(04),中国知网
[2] 骆明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马龙县纳章镇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9)
[3] 张乃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J].才智,2013,(02)
[4] 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院校期刊,2013,7,第7期
[5] 宋素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分析——以威县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4,(09)
[6]周琢虹.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
[7] [苏]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1980,(1).
[8] 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为了调查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情况,本课题小组于2015年4月对八年级51名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调查问卷45份并进行合理有效地统计,分析了现在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立德树人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现状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共有51名留守中学生家长。本文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设计参考了骆明仙[2]和宋素敏[5]所写的调查研究,此次共发放了51份家长调查问卷,收回45份,回收率88.2%。通过对八年级45名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进行深层次和多方位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了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现状。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51名,其中男性家长29名,占56.8%,女性家长22名,占43.2%。所调查的家长都在春节后外出务工,是在清明假期里对家长进行调查的。这些家长都是因为人多地少,经济收入渠道匮乏,不得不外出务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从而改善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父母双亲均外出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78%;其次是父亲单独外出的,占21%;最少的是仅有母亲外出的,占1%。经过调查了解,造成父母双亲均外出务工所占比例最高的原因可能是学习阶段的孩子也正好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这就迫使留守中学生的父母双双外出,为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比较充裕的物质条件。然而,在中学生的成长门道路上,父母扮演的角色对于留守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容忽视的。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与留守中学生假期联系情况。留守中学生在假期的时间分为三种: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经调查,这三种假期里,父母与留守中学生的联系方式,双休日联系的方式是打电话,法定假日里留守中学生前往父母工作地或是父母回家,寒暑假里留守中学生前往父母工作地或是留在居住地,家长用电话远程联系,而缺少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监护。
2.父母在与留守中学生联系时最关心的事是孩子的健康状况和学习情况,其次是家里近况,而孩子的困难和烦恼却从未关心。这就是农村家庭教育一个明显而突出的问题,由于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度极低。家庭教育一般包含着亲情教育、安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等众多内容,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共同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完成的,而孩子远离父母,上述家庭教育的内容,就成了一句空话。
3.监护人对留守中学生学习辅助情况。首先,由于远离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已经失去了近距离监管,只能电话询问而无法看到孩子的学习效果,占90%;其次,由于监护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让孩子自己解决学习上困难的,占56%;最后,是监护人在监护留守中学生存在的压力是“孩子的学习”与“孩子的安全”方面的居多,而对“孩子的思想”方面却只有12%。这样的结果说明家长在外打工很难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无法关注孩子的思想发展。由此看来,留守中学生在思想方面受到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样本描述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时间安排情况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里学习情况
(三)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德育情况
三、农村留守中学生假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对八年级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家长在假期里家庭教育的调查,留守中学生在父母外出后所受到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但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在八年级农村留守中学生家庭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家庭占留守家庭数的绝大多数,家庭教育缺失使许多留守中学生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在隔代监护或亲属监护下,心理、行为习惯及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变。此外,在安全方面同样存在隐患。
(一)监护人教育管理时间严重不足
随着打工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于那些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中学生而言,他们同父母团聚的时间很短,频率较低;对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家庭,多数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照看孩子兼做家务,而正是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把家务活的重担交给了母亲,母亲忙于农活和家务,从而减少了教育和监管孩子的时间。另一方面,留守中学生代理监护人在监管教育孩子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那些父母双亲都外出的孩子,多数由祖辈监管,有很多祖辈都是高龄,由于岁数大,精力有限,自己身体状况欠佳,照顾留守中学生实在力不从心,特别是家里的孙辈较多的,所以有时候会出现“逆向监护”。由此看来,留守中学生家庭教育残缺的一个明显原因是留守中学生父母与监护人对其教育管理时间不足。
(二)监护人教育观念传统,教育内容单一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假期里给农村留守中学生打电话的频率较其他调查结果高,但对于他们打电话时最关心的内容,多数只是孩子的学习和家里状况,很少提及留守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关注度很低。这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监护人大都把文化教育放在第一位,而对留守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安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关注很少,甚至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文化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留守中学生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6]真正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个性教育。
据调查,监护人对于留守中学生的监管,大多数停留在只管孩子的吃住和安全问题,对于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几乎为零,有的监护人平时能和学校有联系的,大都只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代理监护人在家中也是如此,无暇兼顾孩子的心理,在孩子有烦心事时,大多数无人倾诉,只能憋在心里,长期发展会让他们变得孤单和自闭,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不利。
(三)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不当
借用其他课题小组调查结果显示,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中学生家长而言,他们无法很好地行使督促学业的职能,教育管理方式出现异变。教育方式上简单粗暴,走极端。他们往往根据成绩的好坏来决定使用“棍棒”还是“蜜糖”,成绩好的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同意了。成绩不好的则不分析原因,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工,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代理监护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更是随意而随机的,没有确定的观念指导,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持,加之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精力不足,更加不注重方法和技巧。这样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了父母这两个重要角色,加上代理监护人缺少家庭教育常识,必然会带来很多留守中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四、假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影响
(一)亲情关怀缺失致使农村留守中学生身心成长环境不佳
农村留守中学生父母不能及时了解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亲子教育的缺乏、关心关爱的失位都是留守中学生必须独自承受的现状,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堪忧他们的物质生活和心理世界。冷漠孤僻、自闭、不喜与人交往等各种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原因,在于留守中学生缺乏父母亲情的及时关爱。人生成长受教育的起点就是家庭,就是要有父母陪护在身边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让留守中学生得到好的成长,反之则不然。
大多数留守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其身心发展不平衡,没有家庭关爱的小孩在个性发展上是有偏颇的。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有不利影响,由于祖辈教育与父母教育相差太大,孩子的成长基本没有规划、没有系统,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的成长过于随心所欲。
(二)家庭教育缺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性格成长偏差
农村留守中学生由于缺少父辈的关爱教育,经常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有着很强的自我封闭保护意识。逆反心理、厌恶心理、讨厌情绪,在这类中学生群体与社会交往沟通时表现得最为普遍。另外,早恋的苗头在农村留守中学生群体中出现概率也较大。12 ~ 16岁的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失去了最值得依赖的支持力量和心理依恋。同时,由于缺乏家庭亲情的关怀问候,他们就极易在选择诉说对象上偏向异性,也就更容易产生早恋的倾向了。
五、农村留守中学生立德树人假期家庭教育对策及建议
“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7]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8]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这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难以立足于世,任何社会也难以规范运行。应当看到,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流向城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中学生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做好各自承担的角色,三者之间要加强协作,使农村留守中学生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角。在聚少离多的情况下,如何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教育是许多外出务工家长比较头痛的一件事,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物质条件,不得不外出打工,而自己的孩子又不能带在身边,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失位。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如何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教育呢?
1.家长要不断学习,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家长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换了那么多老师,唯独家长永远不会换,家长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所以,家长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完成好教育孩子这一项伟大而繁重的任务。那么,怎样的家长才算是合格的家长呢?第一,有现代的教育观念;第二,有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三,有健康的心理;第四,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2.家长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家长与孩子沟通少甚至无法沟通,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跟农村留守中学生沟通呢?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说出孩子的优点;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要常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要与孩子一起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因为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觉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3.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家长常年外出打工,与孩子离多聚少,对孩子的长成过程中,出现的烦恼与困惑,作为家长要及时了解并给予帮助。在假期里,如果孩子不在父母身边,则需要经常与孩子联络,联络的方式有:电话联系、QQ视频聊天或是微信、书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烦恼?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引导其积极向上,明辨是非,避免误区。只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心灵,才能走出教育的误区。
其次,整合基层资源,改善“立德树人”环境,让德育潜移墨化润物细无声。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众人所熟知,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村里的墙面上画上国学与国画,让每面墙会说话,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墨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来宾市“求乐、求知、求技”工程惠及农村千万户,村里的图书室在假期里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开放,让他们的学习有个固定的场所,让农村留守中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既丰富的知识,又暂时忘却父母不在身边的烦恼。利用村里建好的灯光篮球场,适时开展篮球比赛,丰富农村留守中学生的课余活动,让他们不觉得孤单。家庭是个小社会,亲人要和谐,亲人之间互敬互爱,给孩子的成长以标榜。
接着,改进“隔代教育”,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交流和沟通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比如家长与孩子之间经常书信来往,多谈谈人生价值观,励志事迹。家长与监护人要以平等心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多注重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多注重引导,急孩子之所急,力求与孩子建立稳定的联系沟通桥梁,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农村基层部门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帮助祖父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育人方法。与此同时,留守中学生的父母还要提高自己作为家长的素质,要更多更全方位地补缺自身,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资源,联系媒介、民间社会公益组织,开设家长学校,开办留守中学生之家等,帮助父母们提高教育子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解决留守中学生们精神层面的困惑需求,促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加强农村中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一是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把未在学校寄宿的农村留守中学生纳入学校寄宿管理,尽可能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提供住宿便利,让农村留守中学生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农村留守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多交流,共同处理农村留守中学生在校出现的各种问题。物质不是留守子女最需要的,家庭亲情的缺失才是根本所在,弥足珍贵的抚慰对他们来说就是雪中送炭的暖心剂。三是建立农村留守中学生跟踪管理档案。在排列重点帮扶学生名单上下足工夫,筛选出重点帮扶对象; 在心理老师配备上,可建立帮扶教师加志愿者工作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可多以谈心、交流方式进行,在亲情帮扶措施上,学校可利用校讯通,设立“亲情电话”、“社会帮扶日”等等。
总之,农村留守中学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产物,必然要加以重视,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城乡,维护社会稳定,要从孩子抓起,要从教育做起。为了让留守中学生群体茁壮成长,我们社会各界要调动多方力量,整合好多方资源去全力应对。我们要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只有培育好这些祖国的花朵,浇灌好他们,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我们的未来才会前途光明。
参考文献:
[1] 周扬.家庭教育环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品德的影响[J].苏州大学,2013,(04),中国知网
[2] 骆明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马龙县纳章镇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09)
[3] 张乃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研究[J].才智,2013,(02)
[4] 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院校期刊,2013,7,第7期
[5] 宋素敏.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及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分析——以威县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4,(09)
[6]周琢虹.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
[7] [苏]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1980,(1).
[8] 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