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作者】 黄有霞

【机构】 广西省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通过课前备课,课堂梳理清晰的授课思路,组织管理好学生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帮助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前准备;把课堂还给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激励机制
【正文】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中,要向历史教师要效率,然而历史学科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跨度大、任务重,到底该如何有效地实现历史课堂高效教学呢?这一直是我们这些历史教师不停地琢磨、探讨的。
  到底何为高效课堂呢?通俗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也是无效学习。为此,教师应该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呢?
  首先,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应当位居首位。历史教师一般在代课过程中班级比较多,根据13——15周岁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经历来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所难免,同时每一个班级的文化氛围也会有所不同,为了保证教学思路预设与实际效果同步,我们学校会专门安排集体备课。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特别是课前备课,一般同一年级最少两名教师,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共同备一节,因此在最初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先被备知识: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学生该背的内容也要会背诵;典型题例自己先要做,相关的知识要充分学习了解,接着要懂得备学生,针对不同的班级,所呈现出的课堂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上课中,经师生碰撞,再把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后更要集中反思, 发现问题,就要想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有没有必然的规律,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记录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就像拍照片一样。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堂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一节完整的课才算备好,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其次,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具备清晰的教学讲解思路。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高度清晰的头脑,将课文的内容整理出清晰的思路,必须作为一个统领者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其实在第一阶段的集体备课中教学思路应该是明确了的,但是不能否认当大脑思维通过语言转译出来又会有一些误差,比如有的教师一节课会迷失重点难点,如果没有调整好思路,教师自己对事件的发展过程没有系统的认识,而是模糊和混乱的,那么在课堂上其传达给学生的也必定是零散的,跳跃的,照此下去,学生必将在混乱中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展现教师清晰的思路,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巧妙设计板书、表格和图示的形式来展示,这样可以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架构的理解,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讲述《汉通西域及与匈奴的和战》一文中,很多教师觉得内容不好把握,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在教材思路上给予梳理,将课文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西汉又分为汉初,汉武帝时,汉元帝时 ,接着是东汉(课文小字部分有讲解)我们知道西汉是重点,通过设置表格形式将西汉分为三部分,归纳为和——战——和的形式完成讲解,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又如在设计《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思路的过程中,涉及的少数民族政权和历史事件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把握头绪,提高学习效率,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可以打破课本原有的顺序,先将五个政权的建立过程,按时间顺序适当的串讲,并列出各政权情况简表;在将这五个政权分为两个阶段,讲解政权间的三个议和,再列出一个议和简表,两个表格就将两课的主要内容全部涵盖在内。 
  接着,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就要教师要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历史课程标准》里要求:“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怎么引导学生呢?课堂上我们不能不讲,也不能一讲到底,那太累了。所以从自己所教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结构,编写各具特色的导学案还是比较实用的。我一般会将学案提前一天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学案应当考虑学科间的作业均衡,尽量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包括基础知识填一填,写一写,读一读等形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已经明确的答案要及时进行巩固,在巩固的基础上进行反馈。对于开卷考试来说,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理解运用的层次。在课后作业中适当结合中考典型题型进行综合训练。从八年级开始,基本上是每课都有导学案,课前让学生先汇报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将难点记录下课来以便在上课讲述中有目的的去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再次,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是高效课堂能否实现的关键。在学校中,历史课可能是同学们眼中可以休闲一下,放松一下,甚至放肆一下的时刻,而一般在早晨最后一节或者是下午的历史课,是很多老师非常尴尬的,学生因为第五节课由于肚子饿,下午的课又很累很困等一系列原因要及时调整学生状态。其实想要控制学生也很简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去。关注每个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所以我们上课时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紧跟老师。比如讲是新课的过程中可以适时提问学生,讲试卷的时候,念完题目后可以问:“这道题该选什么啊?”让大家就一起回答。象这种情况让学生跟着喊一喊,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其实历史课堂的低效主要是成绩落后的同学没有步入听课的正轨。要尽量关注成绩后进的同学帮助他们考出好成绩,不让他们拉班级后腿。首先要能稳定住他们的情绪,想办法让他们觉得历史学科可以学好。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习惯差”,包括思维上的习惯和练习中的习惯。思维上的习惯常表现在听讲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丽不集中;练习中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拖拉甚至不练等,根据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如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设计把略简单的问题请后进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课堂作业当堂完成,严格监督,不能让他们有拖拉的机会。学生的课堂练习最好全批全改,发现完成情况不好的、交空白作业的的都要给予处罚。这种处罚既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要让他们挺难受,让他们觉得不学历史不写作业不行,努力争取自己的听讲和作业形成按时完成的好习惯。
  最后,适当的激励机制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初中生,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是属于可塑性最大的时候,如在讲课中能适当采用激励手段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记得在讲述《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中讲到诗人李白,有位学生当即吟诵李白的经典诗篇,我及时在全班进行了点评和表扬,之后这个本来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同学开始迷上了历史课,我还采用由同学们通过查找史料编排历史剧本的方法让同学们在编排表演的过程中自主地了解学习历史知识,评选出的优胜组还会颁发个小奖品。通过类似这样的课堂设置旨在增强孩子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总之,打造初中高效的历史课堂不仅需要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上的严谨安排,很好的掌控课堂,还需要历史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学习氛围中,展开高效学习,让我们为此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