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初中音乐学习方法进行浅谈
【作者】 任燕华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音乐新课程标准》对我们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据此,我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大胆进行了开放性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音乐课堂教学
新课标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该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现代的教学模式要求音乐教师做一个引导者,而不再是一个发令者。在这种课堂环境下,教师应具有表现自己新的教学理念的品质,创造出适合学校特色的特长,营造音乐气氛,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适合现代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模式。
“体验——参与——创造”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亲自体验并在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激发其探索创造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设计的“乐评专栏”,它主要是一个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的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我设计的乐评专栏让学生在比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在集体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活动中我始终强调三个字“自己的”,并推敲书面语,合感受和评价“明确化”,在活动的过程中,并用书面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
二、创设情境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忽视了音乐的人文特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化、程序化、而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情境氛围,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创设故事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情境中,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洗涤之灵魂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创设想象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想像能力是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对抒情音乐的感情想像及自由联想。如在欣赏《空山鸟语》时,可让学生用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中,领略深山幽谷群鸟鸣的美丽景色,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热爱之情。
(三)创设风俗情境,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弘扬民族音乐”是《课标》的十大基理念之一,要求将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为音乐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让学生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心境美,风格美,特色美,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韵味十足的京调音乐奏起,大屏幕上呈现出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京剧脸谱,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等待着一出好戏开演。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分化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培养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在讲重点难点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动态情境,这样能起点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教师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学生听得却是枯燥乏味。用多媒体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悟、解。如:在教学音符时值时,若要学生凭空理解一拍、二拍、半拍等的时值概念,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好,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提取”、“比较”等动态演示,学生便能很快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从感性到理性掌握了音符时值,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情感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感的活动。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全面投入到画面的意境中去。这时,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又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画面呈现:夕阳、黄昏、湖面、渔舟,音乐响起,配上老师一段优美的旁白:美丽的湖面上一片宁静,远处渔舟点点,那是辛劳了一天的渔民正驾舟归来。近了,近了,满怀喜悦的渔民鼓着劲荡桨摇橹,划破了如镜的湖面。但见浪花四溅,似闻渔歌飞扬。夜色渐浓,渔舟泊岸,四周寂静无声,一切又归于平静。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啊!这样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就营造起来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意境,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把真实情感激发出来。
四、改变评价模式,完善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传统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实践证明,它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使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得到激励、得到发展;它及时反馈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课堂评价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之间搭起了一座座金桥——教师不再是评委而是组织者、不再是裁判而是领队,形成了师生间和谐的教学关系,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增强了自信心,而且能客观地公正地评价他人的学习,克服了嫉妒、唯我的不健康心理,他们不再害怕音乐课,不再害怕考试,人人都喜欢上音乐课,人人都喜欢上了音乐!
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我的音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学生学习积极比以前主动了,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总之,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大大提高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农村中学的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了农村中学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只要我们农村音乐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音乐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活音乐课堂教学
新课标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该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现代的教学模式要求音乐教师做一个引导者,而不再是一个发令者。在这种课堂环境下,教师应具有表现自己新的教学理念的品质,创造出适合学校特色的特长,营造音乐气氛,设计有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适合现代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了学生囚禁的情感,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模式。
“体验——参与——创造”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亲自体验并在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激发其探索创造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设计的“乐评专栏”,它主要是一个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的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我设计的乐评专栏让学生在比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在集体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活动中我始终强调三个字“自己的”,并推敲书面语,合感受和评价“明确化”,在活动的过程中,并用书面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
二、创设情境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忽视了音乐的人文特性,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化、程序化、而音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情境氛围,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只要做到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不随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创设故事情境,引领学生融入情境中,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洗涤之灵魂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创设想象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音乐想像能力是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对抒情音乐的感情想像及自由联想。如在欣赏《空山鸟语》时,可让学生用闭目想象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中,领略深山幽谷群鸟鸣的美丽景色,发掘教材的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美的热爱之情。
(三)创设风俗情境,活跃音乐课堂氛围
“弘扬民族音乐”是《课标》的十大基理念之一,要求将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为音乐重要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尊重与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让学生感知中国音乐文化的心境美,风格美,特色美,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韵味十足的京调音乐奏起,大屏幕上呈现出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京剧脸谱,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等待着一出好戏开演。
(二)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分化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之产生多元效应,使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培养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在讲重点难点时,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动态情境,这样能起点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板书等,教师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学生听得却是枯燥乏味。用多媒体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凸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他们对乐曲旋律的体悟、解。如:在教学音符时值时,若要学生凭空理解一拍、二拍、半拍等的时值概念,他们往往难以把握好,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提取”、“比较”等动态演示,学生便能很快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从感性到理性掌握了音符时值,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情感
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感的活动。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感受音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全面投入到画面的意境中去。这时,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又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画面呈现:夕阳、黄昏、湖面、渔舟,音乐响起,配上老师一段优美的旁白:美丽的湖面上一片宁静,远处渔舟点点,那是辛劳了一天的渔民正驾舟归来。近了,近了,满怀喜悦的渔民鼓着劲荡桨摇橹,划破了如镜的湖面。但见浪花四溅,似闻渔歌飞扬。夜色渐浓,渔舟泊岸,四周寂静无声,一切又归于平静。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啊!这样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就营造起来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意境,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把真实情感激发出来。
四、改变评价模式,完善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传统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实践证明,它有效地督促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使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得到激励、得到发展;它及时反馈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课堂评价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之间搭起了一座座金桥——教师不再是评委而是组织者、不再是裁判而是领队,形成了师生间和谐的教学关系,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增强了自信心,而且能客观地公正地评价他人的学习,克服了嫉妒、唯我的不健康心理,他们不再害怕音乐课,不再害怕考试,人人都喜欢上音乐课,人人都喜欢上了音乐!
通过教学中的这些尝试,我的音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学生学习积极比以前主动了,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总之,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大大提高农村中学的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农村中学的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了农村中学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只要我们农村音乐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音乐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