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作者】 陆 锦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八中学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常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提出与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了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方式
【正文】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探索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新意识,就是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具有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如:我们在进行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习时,这样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里面只有面值为一元和一角的,问学生:“谁能唯一确定一元币和一角币的个数?”学生经过思考,不能确定,教师让学生提一个有关问题,但不能直接问各有多少,一位同学问:“里面的硬币一共有多少个?”教师回答:“七个,现在你们能确定吗?”有很多声音在说不能。还需要一个量,让同学再提一个问题。“总的面值是多少?”“4.3元,”有很多声音说:“有这两个条件就能确定了。”接着,教师点题:有了两个条件,列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就能唯一确定各自的数量,也是有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就能唯一确定解。
  二、转变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改变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多的空间,给他们以体验和展示的机会,让数学课堂更加亲切,气氛更加宽松与和谐。首先,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以此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作为组织者, 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中,阅读、独立思考、倾听、动手实践、交流、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精心选用合适的形式组织教学。其次,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趣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够时,不可能让他们一开始就当主人,而需要教师多指点、引导。引导是引而不发、开而不达的引导,引导不是指导。当学生“迷路”时,发现“火花”时,交流发生争执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直接指引方向,而应引导他们辨明方向、找依据、找理由,多鼓励。教师绝不能主导教学,但也不能什么都讨论,什么都合作,而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培养和引导。再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应真正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合作时,教师可以倾听、观察,甚至还可以亲自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这样能使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学生喜欢的是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师成为合作者,就更能创造出这样的气氛,也能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教师能很好的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那么教学活动就能很好的开展,反之学生就不能很流畅的学习,不能自主的学习,学习就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改变教学形式,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学生应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以学习主人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使课堂生动、充满诱惑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数学的严谨、简洁、抽象等特征,巧妙的安排在教学活动中,尽量的展现数学的美。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数学常识为载体,结合教学大纲和计划,按照启发、接收、消化和发展的认识规律进行总体策划,分阶段、有步骤地贯彻实施。同时,要在教材的常识结谈判教学设计上不断完善和富厚数学思想的理念和不雅点,在数学常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之间建立有机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系统。
  参考文献:
  [1]陈伟;“做”数学,“用”数学[J];新课程(综合版);2010年01期
  [2]冯林荣;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3]王雪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7期
  [4]罗茂群;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的概念课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