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让作文充满活力

【作者】 杨 玲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文锦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一次初中语文生本教育与作文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一位老师介绍到“关注生活、着眼小事,这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切人点。”他说,“星期一学生到校后,让他们说说在家有什么新鲜事,找出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大家议论,然后写成作文,在作文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理念。”这样,学生就觉得作文跟吃饭睡觉一样容易。当然,这只是让学生敢写、喜欢写,要写得好,还得有高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指导孩子写作文,不是理论加理论,而是请孩子与老师一起根据生活经验表演小品。在这位老师的现场指导下,孩子们深入观察,发挥想象,终于写出了一篇篇好文章。这次作文教学的成功就在于,老师让作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写出佳作。 
  很多学生作文不是假话连篇,就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就是因为我们的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的原因。因此我认为:中学生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化发展,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让作文充满着活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增加生活积累。
  很多学生大多数不喜欢写作文。不愿意上作文课,不乐于书面表达,以写作文为“苦”,最根本原因就是缺少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写作文就无从谈起。现在学生积累素材有多条渠道:网络、电视媒体、课本、课外读物和农村生活。怎样积累素材呢?(1)从阅读中积累。主要指从课本和课外读物以及网络媒体上学习积累。(2)从经历中积累。回忆过去,把过去生活中的有意义、有趣的事,通过回忆、整理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按童年、家庭、学校等归类。(3)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只要有感受,就把它用日记本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厚积薄发。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积累下来,这就是写作文的最好素材。 
  二、说真话,说实话。
  写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经历成为写作的源泉,才能提高写作的兴趣和效率。而最为关健的就在于教师的“引导”。而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命题形式单一简单化、缺少例文指导、缺少师生的情感沟通。从而导致了中学生作文兴趣不高、效率低下,因此,我们首先在命题时要生活化;作文命题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沉淀的情感。叶圣陶老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诉他们的生活积蓄。”因此教师作文命题要让学生写自己、写自己的欢乐和苦恼、写自己身边的人、写自己身边的事、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命题上,为他们创造说话的机会。我常用“我发现XX”、“给XX的一封信”、“对XX说些心里话”以“我”为话题等命题。命题的目标要让学生能放开手脚,活跃思维。每次作文,我都要反复研究设计命题。发现单一命题总提不起一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就常采用“二选一”或“多选一”,这样,既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的写作空间。 
  三、丰富学生生活,多练笔。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加强校内课外活动的组织。课外多读书,“好文可医愚。“每次用一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精心挑选的好文章,互相传阅。将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抄录过来。学生们都能沉浸其中,兴致勃勃。课外多练笔,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学理论不实践,是无法达到提高目的的。我们的课外练笔活动主要是写日记、写周记、记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等。这是学生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活动,校外活动的天地是极广阔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带领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指导学生观察一切。如春游、秋季登高,观看《今日说法》、走进农村、走进农民、走进打工人员等,通过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升华。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面向生活、努力激发、精心指导,学生就会热爱写作,写出富有个性的好文章。  
  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淡中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只有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才能让作文充满活力,才能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