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慧心开启语文之门——浅论语文教师对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 李华云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初中语文教师,或许都有一种辛苦而无所得的苦恼。语文课从早自习到晚自习,从正课到补课,从字词句的落实到段落篇章的训练,都一样不落的进行着。教师拼命督促,学生拼命用功,可是考试成绩却不如人意。学生垂头丧气,老师唉声叹气,家长咬牙切齿,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现就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几点经验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如生字词,每课一定要会读,会写,还要听写出来,一旦发现他们掌握了,立即给予肯定和鼓励。上课总要想到他们,课堂提问要把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无人问津。对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使他们增加自信心,对学习不再恐惧。布置作业时,先想到学困生,让他们“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做基础题,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面对态度差的情绪化学生,教师要先从思想教育入手,采用多种手段,恩威并施,让他由不爱语文变为热爱语文。如我班上的一个男生,上课总是坐不住,老爱说话、玩东西,甚至偷偷下位。学习兴趣来了,就认认真真的读会儿书,写会儿作业。一会儿兴趣没了,就左扭右转,不听讲,也不写作业。我开始时严厉斥责他,并叫到办公室写检讨,可是效果并不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个特点,爱表现自己,若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次脸,他就兴奋不已。他的这个特点,利用好了就是优点。语文课堂上需要抄笔记,我就让他上来板书,他写得特别认真。展示作文范例,请他上来朗读,他读得特别有感情。慢慢地,他对语文课有了兴趣,总是主动把他认为完成的好的作业拿来给我看,并很认真地听讲解。
二、方法多样,激励学习
学困生在班上总是觉得自己是孤立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他们与全班同学融合起来。比如实行“优生带差生”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让优生管好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语文字词的听写,古诗文的默写,同桌互相检查、互相监督,特别是优生要督促差生订正,不能把错字带到下一次的作业里。还比如实行“小组竞争”的模式,每一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生、普通生及学困生。每次竞争,全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也就是让学生先学会在小组内合作,再到小组外竞争,让学困生也感到参与的快乐。我现在教授文言文时,就采取这种“小组竞争”的模式,感觉效果不错。每篇课文分为若干部分,每个小组完成一部分的学习目标,从字词的解释到课文的翻译再到内容的理解,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解决问题。差一点的学生要积累字词,帮助普通生准确翻译课文,然后在此基础上该组优生带领大家把握课文内容。最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三、大量阅读,潜移默化
“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细微精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这是作家赵丽宏的一段话,他用生动的文字展示了阅读的魅力。我如今坚信且一直在向孩子们讲述:真正爱读书、会读书也能读懂书的孩子中没有差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意识地训练学困生的读书习惯,经常向他们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催人上进、能让人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的好文章、好刊物,如《木偶奇遇记》、《童话大王》、《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和《少年文艺》等。还请爱读书的学生介绍读过的好书,精选有文采、有思想的文学作品,选读其中精彩的篇章段落,并印发下去,让学困生读后心有触动,也欲借来全书一读为快。
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不仅知道了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它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博学,还懂得了只有上好每堂语文课,掌握了更多的生字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能读通读懂句子、分析理解文章含意、抓住中心、重点等,才能更好地阅读。而课中课外大量的阅读也间接地促进了学困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可以说是做到相互促进,也就是“双赢”了。
四、下水作文,引导修改
学困生一写作文就喊头疼,题目一布置,他们会直接说“不会”,或者抄一篇来应付。现在我会先写一篇“下水作文”作为示范,引导他们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开始他们只是照葫芦画瓢,只会按照老师的构思、选材甚至语气来写,不要紧,照着“葫芦”把“瓢”画好了,也是进步。
慢慢地,我再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构思。当然要先从简单工作做,先不写整篇文章,只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文章思路结构列出来,一次不行,再来二次,反复训练,直到把作文的“骨架”竖起来摆正。当然,也要把我写的作文结构图在全班展示比较,看看孰优孰劣。作文的框架问题解决了,才能进行下面的步骤,立意要新颖呀,中心要突出呀,语言要生动呀等等。
学困生的作文最好采取面批的方式,即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当时的创作心理,帮助他们找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去修改,去提高。学困生往往找不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即使知道了也不知道怎么改,这时教师可以先帮他找问题并做示范修改,然后再让他自己修改、完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困生时说:“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它是人类无限多样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因此,我们教师要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对学困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教师凭着爱心+慧心一定能帮这些孩子开启语文之门,去领略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
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如生字词,每课一定要会读,会写,还要听写出来,一旦发现他们掌握了,立即给予肯定和鼓励。上课总要想到他们,课堂提问要把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他们回答,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无人问津。对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闪光点要及时表扬,使他们增加自信心,对学习不再恐惧。布置作业时,先想到学困生,让他们“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做基础题,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面对态度差的情绪化学生,教师要先从思想教育入手,采用多种手段,恩威并施,让他由不爱语文变为热爱语文。如我班上的一个男生,上课总是坐不住,老爱说话、玩东西,甚至偷偷下位。学习兴趣来了,就认认真真的读会儿书,写会儿作业。一会儿兴趣没了,就左扭右转,不听讲,也不写作业。我开始时严厉斥责他,并叫到办公室写检讨,可是效果并不好。后来我发现他有个特点,爱表现自己,若是能在全班同学面前露一次脸,他就兴奋不已。他的这个特点,利用好了就是优点。语文课堂上需要抄笔记,我就让他上来板书,他写得特别认真。展示作文范例,请他上来朗读,他读得特别有感情。慢慢地,他对语文课有了兴趣,总是主动把他认为完成的好的作业拿来给我看,并很认真地听讲解。
二、方法多样,激励学习
学困生在班上总是觉得自己是孤立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他们与全班同学融合起来。比如实行“优生带差生”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让优生管好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转化。语文字词的听写,古诗文的默写,同桌互相检查、互相监督,特别是优生要督促差生订正,不能把错字带到下一次的作业里。还比如实行“小组竞争”的模式,每一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优生、普通生及学困生。每次竞争,全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也就是让学生先学会在小组内合作,再到小组外竞争,让学困生也感到参与的快乐。我现在教授文言文时,就采取这种“小组竞争”的模式,感觉效果不错。每篇课文分为若干部分,每个小组完成一部分的学习目标,从字词的解释到课文的翻译再到内容的理解,学生自己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解决问题。差一点的学生要积累字词,帮助普通生准确翻译课文,然后在此基础上该组优生带领大家把握课文内容。最后每个小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三、大量阅读,潜移默化
“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细微精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这是作家赵丽宏的一段话,他用生动的文字展示了阅读的魅力。我如今坚信且一直在向孩子们讲述:真正爱读书、会读书也能读懂书的孩子中没有差生。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意识地训练学困生的读书习惯,经常向他们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催人上进、能让人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的好文章、好刊物,如《木偶奇遇记》、《童话大王》、《草房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和《少年文艺》等。还请爱读书的学生介绍读过的好书,精选有文采、有思想的文学作品,选读其中精彩的篇章段落,并印发下去,让学困生读后心有触动,也欲借来全书一读为快。
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不仅知道了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它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博学,还懂得了只有上好每堂语文课,掌握了更多的生字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能读通读懂句子、分析理解文章含意、抓住中心、重点等,才能更好地阅读。而课中课外大量的阅读也间接地促进了学困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可以说是做到相互促进,也就是“双赢”了。
四、下水作文,引导修改
学困生一写作文就喊头疼,题目一布置,他们会直接说“不会”,或者抄一篇来应付。现在我会先写一篇“下水作文”作为示范,引导他们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开始他们只是照葫芦画瓢,只会按照老师的构思、选材甚至语气来写,不要紧,照着“葫芦”把“瓢”画好了,也是进步。
慢慢地,我再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构思。当然要先从简单工作做,先不写整篇文章,只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文章思路结构列出来,一次不行,再来二次,反复训练,直到把作文的“骨架”竖起来摆正。当然,也要把我写的作文结构图在全班展示比较,看看孰优孰劣。作文的框架问题解决了,才能进行下面的步骤,立意要新颖呀,中心要突出呀,语言要生动呀等等。
学困生的作文最好采取面批的方式,即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当时的创作心理,帮助他们找出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去修改,去提高。学困生往往找不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即使知道了也不知道怎么改,这时教师可以先帮他找问题并做示范修改,然后再让他自己修改、完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困生时说:“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它是人类无限多样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因此,我们教师要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对学困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教师凭着爱心+慧心一定能帮这些孩子开启语文之门,去领略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