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方米玉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八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并就如何确立和强化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如何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正文】 

  初中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并就如何确立和强化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如何做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氛围宽松、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在班集体中建立教学民主环境、营造创新环境的最好方式。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又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从而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其中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注重强化训练,加深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能力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让他们终身受益。有些数学教师往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注重知识的灌输,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会培养知识的机器人,而没能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做以引导,忽视了思维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利用已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获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很多学生表现出回答问题的迅速和反应的快捷,都是其思维品质良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如注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及时应用相关的概念知识。在解题效率和速度上,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应对他们加强知识理解的锻炼。通过各种记忆手段,强化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在头脑中很快反应出来,达到思维敏捷的目的。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也是认知事物、启发思维、接受知识的有效体现。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实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真正转变,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充满热情的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就一定会在教育事业上收获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