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
【作者】 王光平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第八中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情境创设成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亮点。【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情境创设成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亮点。如何更有效的创设情境,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成了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创设的情境要贯穿课堂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情境一旦导入新课,就不能游离于后面的教学过程。利用情境导入新课,一旦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将情境抛开,教学中之间教学不见情境。应当看到,这种做法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仅仅起到了引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因而不可能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也难以使其迅速对学习焦点的变化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必须使创设的情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营造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氛围,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有序深入地进行,学习也就变得更加有魅力。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第一层店面高4.5米,上面每层楼高3米,消防车高1.5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然后以此情境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一直处在解决此问题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解直角三角形,而且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想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创设要创设悬念,设置冲突。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在课堂中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浅层次的,是一种短暂的新鲜和好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创设情境要利用这一点,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和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作出主动反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设悬念、设置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可以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
设置故事型情境,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设置游戏型情境,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学生则感到惊奇不已,妙趣横生,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项”时,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项的卡纸,然后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纸上的单项式是同类项的朋友,找对同类项的同学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再如学习“字母表示数”时,这样设计: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n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声跳下(下转第92页)(上接第93页)水。上面设计,形象直观,理解深刻,使学生在自然、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新知识。
设置操作型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有趣的。在动手操作中,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感受数学,进而主动探索知识和结论。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利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老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能起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讲“正多边形和园”时,指出正多边形有无数种,那些正多边形可以用来设计铺地的美术瓷砖?因为周角等于3600,所以用正多边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满地面的条件是:围绕每一公共顶点P的各角之和等于3600,通过计算得出:用一种规格的瓷砖铺地,只能使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
用数字实验创设情境。根据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讲授“证明”时,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把一头反面刷上浆糊与另一头的正面粘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圈圈,问学生:把这个纸圈沿着纸带中心线剪开,会得到什麽结果?学生说会变成两个纸圈。教师拿起剪刀沿中心线剪开,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并没有得到两个纸圈。这说明在数学上单凭想当然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推理和下结论须步步有据。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情境创设成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亮点。如何更有效的创设情境,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成了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创设的情境要贯穿课堂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情境一旦导入新课,就不能游离于后面的教学过程。利用情境导入新课,一旦达到了通过预设情境,引入教材内容的目的之后,教师便将情境抛开,教学中之间教学不见情境。应当看到,这种做法单纯以创设单一情境作为教材内容的引入,没有将预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完整、有机地结合,仅仅起到了引起学生获取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作用,因而不可能对学生大脑中枢的兴奋点进行持续的刺激转换,也难以使其迅速对学习焦点的变化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必须使创设的情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所创设的情境来营造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体验氛围,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有序深入地进行,学习也就变得更加有魅力。如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第一层店面高4.5米,上面每层楼高3米,消防车高1.5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然后以此情境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一直处在解决此问题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解直角三角形,而且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想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创设要创设悬念,设置冲突。有人说过“疑问号”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效能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在课堂中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浅层次的,是一种短暂的新鲜和好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创设情境要利用这一点,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和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作出主动反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要有意地创设悬念、设置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可以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
设置故事型情境,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不少,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有理数的乘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至少要有多少米?请估算,同学们,你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结果吗?只要你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故事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
设置游戏型情境,根据数学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学生则感到惊奇不已,妙趣横生,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同类项”时,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事先准备的配组的同类项的卡纸,然后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纸上的单项式是同类项的朋友,找对同类项的同学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出来再找自己的朋友,再如学习“字母表示数”时,这样设计: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n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声跳下(下转第92页)(上接第93页)水。上面设计,形象直观,理解深刻,使学生在自然、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新知识。
设置操作型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生动有趣的。在动手操作中,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感受数学,进而主动探索知识和结论。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利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对于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老师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能起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在讲“正多边形和园”时,指出正多边形有无数种,那些正多边形可以用来设计铺地的美术瓷砖?因为周角等于3600,所以用正多边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满地面的条件是:围绕每一公共顶点P的各角之和等于3600,通过计算得出:用一种规格的瓷砖铺地,只能使用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三种。
用数字实验创设情境。根据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情绪倍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在讲授“证明”时,拿出一条长长的纸带,把一头反面刷上浆糊与另一头的正面粘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圈圈,问学生:把这个纸圈沿着纸带中心线剪开,会得到什麽结果?学生说会变成两个纸圈。教师拿起剪刀沿中心线剪开,学生个个睁大眼睛:并没有得到两个纸圈。这说明在数学上单凭想当然是靠不住的,从而引出推理和下结论须步步有据。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同时,要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