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作者】 刘 艳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庙山镇前林小学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关键词】心理;健康;渗透;教学
【正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心理学原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协同、自主构建;有利于语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那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呢?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强化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更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随时与语文教育活动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学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每天大量而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才会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形成“双赢”的局面
(一)深挖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
学生方面:优化了学生的心理学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水平。学生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里阴影中摆脱出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学生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
教师方面:一是语文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倡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分享,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会把事情做好。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学生观明显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心理辅导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业务水平的提高,主动地把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生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2.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验,做到“让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
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现代家庭中有许多同学自幼娇生惯养,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产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尤其是在遭遇到挫折时,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以平常心坦然面对。
五、拓展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语文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及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己通过思考或动手操作找到答案。
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语文上课时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使新课程充分得到表现。你教我学,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也可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
只有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意识到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道路坎坷不平,荆棘遍布,能够顺利走完这条路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注意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让其学习中进步。
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对学生起良好的教育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心理学原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协同、自主构建;有利于语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那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呢?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课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强化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更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随时与语文教育活动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学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每天大量而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才会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形成“双赢”的局面
(一)深挖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双丰收。
学生方面:优化了学生的心理学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水平。学生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里阴影中摆脱出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学生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
教师方面:一是语文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倡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分享,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会把事情做好。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学生观明显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心理辅导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业务水平的提高,主动地把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
(二)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心态。
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学生到知识,而且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态。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2.多提供让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机会、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创造信心、多一些成功体验,做到“让全班同学的手都举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
四、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现代家庭中有许多同学自幼娇生惯养,独立能力低,有的没有自信心,心理素质差;有的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自制力差,对自己他人不负责,一遇到困难,便怕了,不愿前进了。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就会产生焦虑,甚至颓废的情绪,可能发展到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会出现小小的挫折就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忧郁的心理,阻碍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耐挫意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总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挫折是正常的,学会耐挫方法,学习和适应遭到反对和不成功,学会接受有益的批评,尤其是在遭遇到挫折时,要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以平常心坦然面对。
五、拓展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语文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及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己通过思考或动手操作找到答案。
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语文上课时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取长补短,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使新课程充分得到表现。你教我学,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也可培养学生宽容友爱之心。
只有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学生会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意识到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道路坎坷不平,荆棘遍布,能够顺利走完这条路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更注意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让其学习中进步。
所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使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对学生起良好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