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作者】 范 烨
【机构】 贵州省盘县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的又一重点,既是对前面几节内容的总结和拓展,又可以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活跃,上进心强,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掌握了前面的一些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实践调查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对一些新名词的理解,如生态系统、产者者、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系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问题、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五、教法
自主探究、精典讲授 、多媒体辅助、展示图片、欣赏视频
六、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 、阅读指导法、 分组讨论法、收集资料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八、教学设计思路
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特做如下安排:
九、课时安排:2课时
十、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十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多媒体展示)
1、2010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当时的报道。
2、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
设计意图: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师: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 讨论引导:
1、生态系统及组成
活动一:生态之旅
师:我们一起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去感受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观看图片:《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
师: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
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
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思索,归纳中,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师: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及新授内容,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
师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小组分工:植物组,动物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评委组
活动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1、学生浏览,查找并筛选信息,说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2、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师: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如何利用箭头来表示四者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 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评委评出“最佳辩论组”和“最佳辩手”。
生: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与评价,实现过程体验与自评互评。
师:我们具体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课件展示,出示一条食物链及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在图中画出食物链,给予评价,汇总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最高级的动物结束,分解者不算。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的形式,箭头从食物指向捕食者。
生: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出食物链,互相对照答案,纠错更正。通过摸索探究、讨论学会。
设计意图: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三: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1、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
师: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大的呢?
生:观看视频《过度放牧的危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事例属于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从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事例触动学生心灵,认识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引发深入的思考,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师:通过展示的一件件事例,一组组数据,使我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在生态、环保、低碳方面,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明天的路。下面,我们“一起去逛世博会”。
问:用生态的观点看世博,你有什么收获呢?
浏览专题“开眼界”──一起逛世博,尝试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来分析世博的: “低碳”“循环”“节能” “家园”“和谐”“想象”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科学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观念。使得本课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得到完美结合。
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态环保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下面,我们进行“测一测”,──生态环保知多少?
看来同学们的生态环保知识还真丰富,我们能够为红果创建“低碳城市”、“环保城市”做什么贡献呢?
学生进入讨论区,各抒己见,共同分享。
设计意图:将课堂教学内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增强学生的环保执行力,使学习效果由课上延伸到课下。
(四)总结升华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你还想知道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
3、为什么生态平衡会被破坏,在生产和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
设计意图: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其他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通过讨论,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五)拓展应用
1、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分解者,那将会是什么景象?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2、参照课本32页试试看制作一个生态瓶。一周后拿到学校进行评选与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思考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写科技论文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师总结:爱护环境,创建低碳城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实现生态系统四要素的合理利用,合理发展,使和谐的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最美丽的家园!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本章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的又一重点,既是对前面几节内容的总结和拓展,又可以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活跃,上进心强,智力水平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掌握了前面的一些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实践调查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对一些新名词的理解,如生态系统、产者者、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和各生态系统之间密切相联系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念,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问题、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五、教法
自主探究、精典讲授 、多媒体辅助、展示图片、欣赏视频
六、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 、阅读指导法、 分组讨论法、收集资料法。
七、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八、教学设计思路
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特做如下安排:
九、课时安排:2课时
十、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食物网。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十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多媒体展示)
1、2010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当时的报道。
2、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
设计意图: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师: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四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究 讨论引导:
1、生态系统及组成
活动一:生态之旅
师:我们一起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去感受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观看图片:《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
师: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
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
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思索,归纳中,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师: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及新授内容,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
师问: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细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小组分工:植物组,动物组,分解者组,非生物组,评委组
活动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1、学生浏览,查找并筛选信息,说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2、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为角色扮演搜集整理素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小组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师:通过同学们的辩论,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四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如何利用箭头来表示四者之间的关系呢?
小组活动:“谁最重要?” 小组间分角色扮演与争功,阐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评委评出“最佳辩论组”和“最佳辩手”。
生: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与评价,实现过程体验与自评互评。
师:我们具体来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课件展示,出示一条食物链及捕食食物链的要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在图中画出食物链,给予评价,汇总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从生产者(植物)开始,到最高级的动物结束,分解者不算。
2、正确书写食物链: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一般不超过6个)的形式,箭头从食物指向捕食者。
生: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出食物链,互相对照答案,纠错更正。通过摸索探究、讨论学会。
设计意图:练习书写食物链,数食物链条数,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三: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其数量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加?为什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1、兔的数量不会无限制地增长。因为,当兔的数量急剧增加时,食物就会减少,兔的天敌也会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尝试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发其他生物怎样的变化。
师: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无限大的呢?
生:观看视频《过度放牧的危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问题引领,深入探究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事例属于超过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从而生态平衡被破坏的?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通过大量事例触动学生心灵,认识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危机、引发深入的思考,形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师:通过展示的一件件事例,一组组数据,使我们感受到:环境污染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就在生态、环保、低碳方面,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通往明天的路。下面,我们“一起去逛世博会”。
问:用生态的观点看世博,你有什么收获呢?
浏览专题“开眼界”──一起逛世博,尝试用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来分析世博的: “低碳”“循环”“节能” “家园”“和谐”“想象”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科学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的观念。使得本课的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得到完美结合。
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态环保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下面,我们进行“测一测”,──生态环保知多少?
看来同学们的生态环保知识还真丰富,我们能够为红果创建“低碳城市”、“环保城市”做什么贡献呢?
学生进入讨论区,各抒己见,共同分享。
设计意图:将课堂教学内化成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增强学生的环保执行力,使学习效果由课上延伸到课下。
(四)总结升华
1、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你还想知道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
3、为什么生态平衡会被破坏,在生产和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
设计意图: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其他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通过讨论,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五)拓展应用
1、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分解者,那将会是什么景象?写一篇科技小论文。
2、参照课本32页试试看制作一个生态瓶。一周后拿到学校进行评选与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思考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写科技论文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师总结:爱护环境,创建低碳城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实现生态系统四要素的合理利用,合理发展,使和谐的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最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