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下对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新思考
【作者】 刘召军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
【摘要】历史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有的历史老师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领会不够,缺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把握,使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完全脱节。因此,突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正文】
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并为之不断实践探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一、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如高中历史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如:希腊雅典多山,海岸曲折,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商品需要自由流通,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学生感兴趣,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二、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以前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是采用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背下来的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背下来,但学生对每条背景是机械记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结论。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
三、精讲教学内容,提升认知的深刻性
历史课终归要讲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往往变着法子追求课堂教学感官上的活跃生动,教师当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有挖掘,致使教学缺少了深度和厚重.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教材难度、深度加大,单靠授课技巧和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是不能上出高质量的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活动,而没有教师激情奔放的(下转第11页)(上接第12页)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很难获得理性认识的飞跃: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纵横捭阖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到讲,而且要有的放矢地讲、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激情地讲,不仅要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还要讲价值取向;不仅要讲解题思路、学习方法,还要坚持信念的引领。
四、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把握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无法预见的教学问题。如何解决?灵活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顺乎世界之潮流》时,很多学生都笑谭嗣同很傻,他们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束手待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针对学生们的这一想法,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就此以“从谭嗣同之死想到的……”为题展开讨论、辩论,结果有不少同学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不仅认识到谭嗣同并非不热爱生命,而是更高意义上追求着生命,他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民族的生命中,其人格得到了提升,而且还意识到谭嗣同身上有许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为真理而献身精神,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变法图强的改革精神;敢作敢当,敢与邪恶(落后)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都已得到了升华。
总之,随着新课改一步步深入,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在为改革取得的成果激动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我们看到了在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随意与浮躁。教学是动态的,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模式上,只有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黎楠.谈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开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2]魏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11).
[3]包天仁.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2004,(11).
实现有效的历史教学,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经常思考并为之不断实践探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至高境界。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一、设计问题导入,注意与现实的结合,引发兴趣
如高中历史必修(一)《民主政治的摇篮一古代希腊》的教学时,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奥运会不仅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中国的国旗国歌一次次的升起响起,他们还记忆犹新。我就以雅典奥运会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希腊雅典,然后,通过教学地图使学生对希腊雅典的地理位置有个初步的了解,如:希腊雅典是个欧洲的国家,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具有沟通欧亚非的区位优势:接着,引导学生看希腊雅典的地形地貌,如:希腊雅典多山,海岸曲折,然后设计问题: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希腊,你会选择哪种谋生之道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了商业。随之,我再让学生回忆中国的地貌特征,又设了:根据中国的地貌特征你认为我们的祖先最有利于从事于A:手工业B:商业C:农业,学生也会选预设的C。在这个时候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继续设疑问: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活动下,中国古代先民选择了何种政治制度?学生稍加思索会答出:“君主专制”,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中国的先民会选择君主专制呢?讨论后得出:因农业需要灌溉,而灌溉需要集中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权利比较集中有利于从事这项事业.而希腊呢?商业活动是希腊的首选,商品需要自由流通,商人的流动性大,他们需要自由的环境,于是希腊先民选择了民主制度。让学生们明白,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堂上设计这种问题贴进生活,学生感兴趣,自然会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这样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对现实社会更加关注,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二、运用“史论结合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图文材料类试题比较多,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如2008年高考试卷20道选择题中有12题涉及图文材料,2009年高考试卷20题中有10题涉及,每道题都要求考生从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寻找最佳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高三复习课《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节课的高考考点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教材关于四点历史背景教材的叙述是: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三点特征是: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以前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是采用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背下来的方法,学生可能很快就会背下来,但学生对每条背景是机械记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结论。在处理这个考点时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
三、精讲教学内容,提升认知的深刻性
历史课终归要讲授,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往往变着法子追求课堂教学感官上的活跃生动,教师当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有挖掘,致使教学缺少了深度和厚重.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教材难度、深度加大,单靠授课技巧和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是不能上出高质量的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活动,而没有教师激情奔放的(下转第11页)(上接第12页)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很难获得理性认识的飞跃: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纵横捭阖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到讲,而且要有的放矢地讲、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激情地讲,不仅要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还要讲价值取向;不仅要讲解题思路、学习方法,还要坚持信念的引领。
四、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把握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无法预见的教学问题。如何解决?灵活巧妙地实施临场应变,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顺乎世界之潮流》时,很多学生都笑谭嗣同很傻,他们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束手待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针对学生们的这一想法,我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就此以“从谭嗣同之死想到的……”为题展开讨论、辩论,结果有不少同学改变了原先的看法,不仅认识到谭嗣同并非不热爱生命,而是更高意义上追求着生命,他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民族的生命中,其人格得到了提升,而且还意识到谭嗣同身上有许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为真理而献身精神,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变法图强的改革精神;敢作敢当,敢与邪恶(落后)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等,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都已得到了升华。
总之,随着新课改一步步深入,人们对新课程的了解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实践越来越丰富。在为改革取得的成果激动之余,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我们看到了在热闹、自主背后透露出的随意与浮躁。教学是动态的,永远不会停留在某种模式上,只有在遵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改进,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于黎楠.谈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开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2]魏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11).
[3]包天仁.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