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县幼儿园有效课堂模式初探

【作者】 曹晓艳

【机构】 新疆省喀什地区叶城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以“幼儿体验、探究在先、教师推动、提升在后”的实施策略,在我园的课改热潮中,也逐渐把这种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共同的追求,就此我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生动课堂,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中,孩子们盲从的跟说、跟读,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谓的知识的传授。完全忽略了学习方法的传递和情感的体验,孩子们机械的识记着。而现在的幼儿园课堂教学,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游戏、音乐、图片、声音、视频、课件等丰富的教学介质为幼儿创设了乐学、愿说、敢表达的学习环境。引导孩子们与老师互动、与同伴互动、与材料互动,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思考,轻松表达,既分享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也拓展升华了生活经验,甚至迁移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学习儿歌《声音》时,我先引导孩子通过模仿表现了生活中听见的各种声音,并让同伴们仔细听再辨别。其中有动物的叫声,乐器的响声,生活中常听见的声音,还有大自然中各种奇特的声音。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各种美妙的声音以他们独有的理解和模仿,不仅表达了自己,也丰富了同伴的认知,比如:在感知雨声时,我采用了有声课件(下雨的画面伴着不同的雨声),引导幼儿观察后问:“小朋友们,你们听到的雨声是什么样的?”,有的说:“嘀嗒嘀嗒”有的说:“沙沙沙”,有的说:“嗒嗒嗒”,有的说:“噼里啪啦”。我又追问到:“每个小朋友听到的雨声都不一样哦,怎么会这样呢?请小朋友们再看一看,想一想。”再次播放课件,孩子们认真的观察着、思考着、交流着,最后得出结论:“雨点的大小,落下的角度以及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在我的有意的预设中、循序善诱的引导下、不失时机的追问下,孩子们的逻辑思维逐步形成。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一定会有一个由事物表象到事物特点,由共性到个性的认识和升华。
  二、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做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我们的职业性质特殊,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生生的个体,她们的独特性和个别性应该受到尊重与珍视,班级每个孩子心理特点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每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无论在集体教学中的目标制定、活动设计、教具准备,还是区角中学习资料与操作材料的投放都要体现层次,由易到难、由少到多,让孩子们乐意参与、乐于挑战、有收获、有被肯定和认可的机会,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基石。而作为学前教育机构一线工作的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先行。我们不仅要引导家长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要引导幼儿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善于用发现的眼睛,肯定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乐意表达,善于观察,积极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快乐学习。如《饼干乐园》活动中,老师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爱吃的小饼干,从孩子们熟悉的物品着手,一人发一块,先引导孩子们共同按照颜色、形状、大小来“找朋友”,训练孩子们专注的观察力(同中找同),再请孩子们自主选择四种不同的饼干,并引导孩子们寻找这四种饼干的相同之处,并给它们“找朋友”(异中找同),最后引导孩子们共同评价,分享知识,“为什么你让它们俩做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孩子们个个积极举手发言、个个认真聆听、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露出困惑的神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伴的点拨激励下,孩子们迸发灵感,拓展着认知。
  三、分层预设目标,有目的分层投放材料,引导孩子动手,动脑,在操作中探究新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们重知识、轻操作,重结果、轻过程。只是单纯地将成人已有的认知经验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看似知道了,事实却只是被动的接受,停留于表面的认识,而并非明白它的原理。特别是在科学领域中,科学知识抽象难理解,学习枯燥乏味,停留于对其结果的识记,那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衷了。我们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逐层投放充分的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孩子们先猜想、动脑思考,再验证、动手操作,再得出结论,动口表达;再次抛出问题,加深难度,激发孩子操作探索,整节课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知的实验。神情专注的样子就像一个个小科学家!如《溶解》一课上,教师提供了盐、糖、米、泡沫、玉米、瓶盖及三个盛有温开水的杯子等材料,先引导孩子们说说它们是什么,再引导孩子相继往三个水杯中投入不同的材料,看看什么不见了,再尝尝它的味道,并区分糖和盐。“它们不见了,溶进了水中,我们称为溶解。”再引导孩子们操作,试试如何加速溶解,什么不会溶解,并尝试用符合记录。整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使得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在实践操作中都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相信在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下,耐心引导下,细心呵护下,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会越来越强,探究欲望会越来越高,认知水平也会逐步提升。
  四、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鼓励。
  孩子们思维的活跃,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小眼睛时刻留意着身边新奇的事物,小脑瓜里充满着奇思妙想,同时他们的想法也急切的想得到成人的关注与认可,也需要成人给予正确的引导。如“玩管子”游戏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将短管、长管、弯管、双口接头、、、等材料进行串连,并促使物体从管中通过,在操作中,孩子们认真思考,团结协作,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老师及时地发现和肯定着孩子们的才思敏捷,时而说:“丁丁,你的想法很独特,真是个管子大玩家”,时而说:“浩浩,你的设计真巧妙,你就是个小小设计师”,时而又说:“小杰,你是发现者,你就是工程师”······在老师的声声鼓励中,孩子兴趣盎然的摆弄着手中的管子,神情专注的样子一点不亚于科学家哦!在老师的鼓励下,在成人的赏识中,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得到了肯定,活跃的思维得到了释放,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探索的收获与愉悦的表达,仿佛自己就是发明家、科学家一般。
  五、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让孩子在玩中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则需要老师的智慧,以游戏为主要方法的幼儿园课堂,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避免了教学活动的单调与枯燥,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还充分集中和延长了孩子的注意力,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5的分解”课堂上,手指游戏《五根手指头》和音乐游戏《数蛤蟆》的穿插,使得课堂趣味横生。“请孩子们点数5个自己喜欢的物品回到座位上,看谁最快。”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机灵的一边选择着一边数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教具(各类水果、蔬菜、积木、插片、彩色小棒等)。在老师的激励下,在同伴的带动下,孩子们认真地摆弄着手中的物品,兴趣高涨。
  总之,有效的课堂模式不仅吸引孩子,让孩子乐意学习、喜欢学习、轻松学习,还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需要老师们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有组织教学的智慧和驾驭课堂的机智,更需要老师们以百分的激情投入幼教事业,有伴孩子成长的责任感,有被职业认可的归宿感,有陪孩子喜忧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