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怎样让音乐课堂散发活力 课堂中容许学生干什么

【作者】 张 英

【机构】 甘肃省合作市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转变》的子课题《重新透视课堂纪律,新课堂上允许什么》2004年11月22日通过了鉴定。


  现代美育提倡有机的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得到美与善的滋养。但据笔者多年音乐教学实践和对教师、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大都喜爱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课竞然不受音乐爱好者的欢迎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音乐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学习通俗歌曲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但面对老师课堂上所教的课本歌曲却不乐意去学,分析原因:“通俗歌曲易学易懂,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随处能听见看到,成人、学生随口能唱……”。端正学生对通俗歌曲的态度,发挥其对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已经是迫切任务了。
  2、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中也存在一些阻碍音乐教学改革的问题,如:配套声像资料缺乏,乐理知识难理解,部分歌曲较难学唱,内容偏多,综合训练骗难,为师生留下自由创造和表现的余地很少等。
  3、音乐本是现实生活不可缺少、无处不有的,也是最受人们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几乎所有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它,而对部分学生不喜欢上自己的音乐课,应该引以为责的恐怕首先还是教师。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4、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音乐教学情景,是否唤起了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期盼的、渴望的情绪。如果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则无法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 让学生在音乐世界中用心倾听音乐。
  音乐教育若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过分强调学生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就会降低学生感受音乐乐趣和魅力兴趣。我觉得,教唱一首新歌熟悉它的歌词,明确主题思想正确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是必要的,但也不必强求掌握。音乐教师是美化学生心灵的园丁,音乐教育的任务主要由音乐教师来承担的,教师的教学缺少不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指导。学习音乐应该让学生有充分倾听音乐的权利,让学生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常常听见老师这样对学生说:“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乐曲……的话”然后要求学生用何种何种感情去演唱。感情怎么可以强加给学生呢?只要让学生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学生就能获得情感。当然在听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轻声模唱、演唱的习惯。轻声唱易获得自然流畅的声音,能提高演唱的准确性,能投入的将声音和情感浓于一体。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更易使学生进入情景,何必要求学生用何种何种感情去演唱呢?
  要让学生真正感悟音乐,首先要让学生有听觉上的享受。正如我在录象(中国教育卫星“空中课堂”)中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唱《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后,还需老师强调用什么情绪去演唱吗?
  如果常常启发学生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大街上汽车的马达声、教学上课的电铃声、有节奏的叫卖声、春雨的淅呖声、树林里的鸟叫声、音响商店里的音乐、节奏声等。实践证明,在有了丰富声音体会后,再去辨别音长、音高、音色,再去学习辨别前后两个音之间关系,就水到渠成了,又何必让学生去背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呢?音乐从听觉的享受开始,就能真正发现完整的音乐世界。
  二 、开扩时空,让学生主动选择音乐。
  音乐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那就是音乐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音乐,而首先要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由于社会科学文化、学校音乐教育快速的发展,学生获得音乐的主要渠道将不再局限于我们的课堂,如果学生不懂得选择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创造自己的生活,那将是我们音乐教师的失职。所以,我们的紧迫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怎样选择音乐。
  我每学期都做这样的尝试:
  1、 选找自己的歌
  上一节大课,让每位学生都说一说、唱一唱,你最近在课堂以外学到的歌。想一想、归归类你是从哪儿学到的?怎么学会的?你认为歌曲的旋律是否动听?(指出表现在哪些地方)。歌词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哪些两者皆备,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大家一致认为适合我们小学生演唱的歌曲。
  2、 跟“我”来学一学、唱一唱
  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地教大家唱,启发教唱者的想象力,调动学唱者对歌曲表达的能力。并鼓励学生个别上讲台指挥。指挥者需调动眼睛来传神、说话,激发演唱者的情绪,以达到指挥者与演唱者之间的感情交流。指挥要按照歌词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表现出正确的口形,起到统一声音,并使发声位置正确的作用。这样,你会发现每位学生都兴趣盎然,教者尽职,学者尽心。
  3、 自我、共同评价
  所学的歌曲什么地方吸引你,是旋律、歌词还是演唱形式、音乐伴奏……
  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开放形式,逐渐让学生明白自己有主动选择音乐的权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周围的音乐环境,让学生知道老师鼓励大家接触课堂以外的歌曲。但要学会如何选择,以此让自己的音乐天地更为广阔。同时强调歌唱卫生问题,让学生掌握导致嗓音病变的原因,使学生懂得唱歌需要正确发音。   
  三、情感共振、溶化内涵,尽情感受音乐。
  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学生已是不愿接受你教我唱的音乐课堂的,而多彩的音乐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情操。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感受音乐。
  如;教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曲歌颂了教师为培养下一代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以及学生对老师热爱、尊敬的感情。教学时精心制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描绘了深夜这一特定的环境,渲染了夜深人静的气氛。让学生看、听,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歌声,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景中。学生在夜深人静走过老师窗前时激动起伏的心情已逐渐推向高潮,何必教师再说用何种感情去唱呢?教师在上欣赏课《春的旋律》采用上述方法,达到上述效果。《小青蛙找家》是一首活泼的儿歌,我曾看到这样一节课: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并亲自体验,首先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怡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几个孩子围成圈,模仿一个微波荡漾的小湖:几个孩子蹲在湖边像盛开的鲜花;还有的搭“小屋”、筑“小山洞”,或似风中婆娑的小树……在音乐的伴奏下,“小鸟”、“蝴蝶”翩翩起;“小兔”、“小猴”追逐跳跃,音乐在流动,动作也在不停地变化。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真诚、清晰简洁的引导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入自己的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
  四、创设、提供表演机会,展示音乐才华。
  力求通过训练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模枋”,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力”。因为模仿的过程也必然会显露出学生独特的潜在的艺术创造才华,从而丰富音乐课堂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如:让低年级学生模仿一种“声音”,于是我们听见鸟叫声、狗叫声、欢呼声、尖叫声、喝彩声等等。中高年级学生则让他们进行即兴表演,如:设计几幅与几种乐器音色效果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听乐器演奏效果找出相对应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觉和体会,让其他同学将内心体验用动作表现出来。创设音乐教学情景,让他们用自己的形体“解释”音乐内容,“创造”音乐形象,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
  唱歌本是一件愉快的活动,所以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教唱活动都要求进行得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吸引学生。在整个教唱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即教师的激情启发了学生,而学生情绪上的反映又促进了教师的激情……至于照本宣“唱”,只顾自己的表演,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教学手段和内容单调陈旧等则会使音乐课失去应有的魅力.。教学应该作为一种自由和欢乐来努力追求和尽情享受,我们也应尽力让学生能在自由和欢乐中发现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通过音乐教学课堂的拓宽与丰富,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走进音乐课堂就开始享受音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