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作者】 姚本琼

【机构】 贵州省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从“要求学生正确认读,养成习惯”;“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掌握节奏”;“运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感悟美的韵律”;“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四个方面对同进行论证。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培养
【正文】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也有助于情感的传递。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和习惯,读出声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关键是教师如何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出了读中的和谐美。
  一、要求学生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朱熹对他的学生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失远不忘”。因此,做教师的要求学生,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边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了顺应了部分学生好运,多动的生理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的活动。要开展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能力。
  二、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上,语读清唽。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课堂上,教师先降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然后教师会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要求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本文是一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再帮学生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雨/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同学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力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或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人生活经验、个人的联系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三、 运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感悟美的韵律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高朗读效果。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篇笔画画面说出云彩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要读中品味。古诗教学中,还应采用大声朗读、独自朗读,你一句,我一句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
  四、 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1、创设情学,进行比赛
  教师针对孩子好胜心理,引入竟争机制,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教师都给他们打分,在译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教师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2、表演读
  学生是积极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纵声绘色地尽情表演。伴随着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如教师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时,教师就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若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又如《称赞》和《九色鹿》等这样的文章适合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课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 ,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民技能技巧,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委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个人自由读和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语,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轮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语文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