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创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策略

【作者】 戴洪青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云山镇云山中学

【摘要】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特别注重抓双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强调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运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却相对比较放松。这是个重大的失误,仅仅把思想品德课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忽略了其德育功能,把思想品德课独立于其他德育活动,如班、团、队活动以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教学方法简单粗糙,单纯的灌输说教,这一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摆在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创建
【正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创建高效课堂是近年来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强烈听声。这是基于传统思想品德教学方式简单、模式单一的一次尝试性改革。我们知道,传统思想品德都是说教方式,教师把教材内容串讲一篇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教学,既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较为沉寂,更不能很好达成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育人,显然不是我们新课改的初衷。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创建的今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迫切探究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如何创新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 多措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激发学习兴趣就是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才能促进他们“我要学”。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空洞说教,不注重兴趣激发,导致大多学生恹恹欲睡,感受不到思想品德学习的快乐。在创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必须要把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出来才能实现,而激发兴趣就是很好一辙。不过激发兴趣又需要多措举,才能让学生时时有激情参与。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模式上,我们可采取多媒体教学、生活化教学;在手段上,我们可用放音乐、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进行。只有这样,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本与社会结合等,不断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新鲜感,这样既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热情、浓厚求知欲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良好的思想素养和道德践行能力培养。
  二、灵活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抓好这块育人阵地,使其在“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有限时间内很好地落实思想品德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运用新课标倡导的新方式,如探求式、讨论式、活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大同小异,我们可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读、议、讲、练、测”这些常规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开始,这些方法简单且经济有效。我们知道,“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只要我们把握好教学主题,明确议题,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网络,道德觉悟得到培养和提高,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很多,例如举办学生辩论会就很不错。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开辩论会时,我一般提前一周把辩论的题目、内容和辩论的形式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和理论依据,个个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把学生们的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教师要善于及时把握辩论的方向,引导辩论围绕中心议题展开,同时,还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发言,要从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中找出问题的焦点,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观点去加以分析、论证。最后,要对整个辩论做好总结,总结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在辩论中有些学生的发言闪烁着创造性思维和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并在总结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二,总结不能停留在问题的答案上,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因为通过课堂辩论,虽然留给学生印象是生动而丰富的,但毕竟大多是片面、零碎的,因此教师应对所辩论的问题作多角度、全方位的归纳小结,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在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为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大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应进一步改革考试方法,实行闭卷考与开卷考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把课本基础知识作为闭卷考试内容,把思想品德小论文、调查报告、演讲、辩论等作为开卷考试内容,以达到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同时又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地抓教学工作,而要着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思想品德、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从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全局出发来研究和思考问题,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多种教育途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知行统一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灌输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有利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审视、反省,调整自己教学行为,使自己能够适应教改需要,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达到高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娜,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J].青年与社会,2014年。
  [2]陈美荣,新形势下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
  [3]闵兆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