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
【作者】 李自辉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普安县窝沿中学
【摘要】语文课程,是初中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意义一直被社会所重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新课标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者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关键词】语文课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少教多学
【正文】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不仅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自身的潜能,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里,我就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少教多学”的针对性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是:管理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种清醒剂,并且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找到一条出路。
二、做到“少教多学,教学互动”
1、任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规划好教学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2、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要保证学生的课内外的独立学习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和缺陷得到强化提高,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说欲言。
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想认识。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老师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权。每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只有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交还给学生。我想我们应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与“出课”和谐统一;在教学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做好这“四统一”,学生就会在主动而愉悦的学习中去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思维就会不再囿于书本,而会把书本知识延伸到其他的阅读,并将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四、激励学生自觉而互助地研读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我想有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其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研习;其二、在研习中做出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学生能写出富于个性认识的评点随笔。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确实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一节课就四十五分钟,教师要做到少教,就必须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做到去粗取精,抓住重点、难点,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多学,就必须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必须有更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自由的表现空间,很显然,如果利用补课来实现多学,这与现代教育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学校,仍然在星期天补课,仍然在上两到三节晚自习课,这是否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书本的敬畏,失去了很多花季的别样生活。这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模式等等,正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距离“少教多学”的内在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因老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2]李练斌:《新课程实验与研究——新课程案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3]中国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不仅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自身的潜能,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里,我就初中语文少教多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少教多学”的针对性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校、大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其具体表现是:管理控制太多,激发兴趣太少;规定学习太多,自主学习太少;死记硬背太多,灵活运用太少;书本知识太多,实践体验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至少是一种清醒剂,并且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找到一条出路。
二、做到“少教多学,教学互动”
1、任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规划好教学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2、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3、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要保证学生的课内外的独立学习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和缺陷得到强化提高,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说欲言。
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想认识。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这种模式其实是老师很霸道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权。每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阅读,或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因而针对课文阅读只有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氛围中才能读出深意,学生也才能更全面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交还给学生。我想我们应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与“出课”和谐统一;在教学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做好这“四统一”,学生就会在主动而愉悦的学习中去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思维就会不再囿于书本,而会把书本知识延伸到其他的阅读,并将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四、激励学生自觉而互助地研读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变教师的“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的“学”呢?我想有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其一、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在通读、熟读的基础上梳理出课文之间的异同,在相同中巩固,在不同中研习;其二、在研习中做出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学生能写出富于个性认识的评点随笔。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确实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一节课就四十五分钟,教师要做到少教,就必须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做到去粗取精,抓住重点、难点,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多学,就必须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必须有更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自由的表现空间,很显然,如果利用补课来实现多学,这与现代教育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学校,仍然在星期天补课,仍然在上两到三节晚自习课,这是否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书本的敬畏,失去了很多花季的别样生活。这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模式等等,正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距离“少教多学”的内在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因老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2]李练斌:《新课程实验与研究——新课程案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3]中国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