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设计目标性导学问题

【作者】 谢 韦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金华希望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自我校开展“问题导学法研究”以来,我们英语组的老师们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应用,用“问题”启发学生自学、钻研,形成主动求知积极学习英语的过程。在教学中,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把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我们的课堂并不是抽了几个问,抽问不等于问题导学,只是一种呈现问题的形式,英语课的问题导学是要解决学生语言实践这一问题,是整个课堂结构。)
  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我们的现行教材也不完全适合问题导学法,我们对教材变通使用,使之适合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是以问题导入,问题结束,以问题为线,环环相扣。整个课堂就是提出一个谈论的话题,创设情景和机会来解决学生语言实践,使之能熟练使用语言。)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把我们的英语课堂“问题导学法”实施步骤归纳为:“创设情景导入问题——学生操练探索问题——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老师提点解决问题——汇报表演展示效果”就“如何设计目标性导学问题”,我从以下6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的做法。
  1弄清目标主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知道这节课要教些什么,而学生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的情况还相当普遍。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问题导学”正是为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因此,我们在设计目标性导学问题时,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表达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结果的。这样遵循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自主的状态下学;点明解决语言问题的要点,不硬灌;给学生指引认识新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综合,得出问题的答案,并鼓励学生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性地评价学生的答案。这样持续地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从而学到知识。
  2围绕课程标准
  设计目标性导学问题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与具体教学情景相关,它体现的是具体的、个别的教学需要。但是导学问题的设计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所有课时目标性导学问题的设计都要以此为指导。只有把握了总体方向,才有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学问题,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结合学生实际
  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水平,在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的背景知识掌握多少的基础上来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性导学问题,以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其实,有的问题有很多学生普遍的认知能力是难以解决;而有的知识在以前已经学过,已经掌握,如对此还在反复讲解或设计问题的话,学生势必难以提高,就会达不到学习效果。
  当然,一堂课的目标性问题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堂机智可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有充分发展的课堂空间。因此,充分的预设,将预设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4注重方法能力
  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英语课堂。
  我们让学生根据问题,根据我们设置的情景,有目的地去探索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英语新知识,不断掌握科学方法和独立获取英语知识的技能技巧,从而使学生真正“会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5做到循序渐进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指示途径。”我们在设计目标性导学问题时,循序渐进,连贯一致。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的基本程序;既能从中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能体现思维升级的进程和学生能力增长的阶梯进程。比如陈英老师上9b Unit15 3a,3b,陈老师先放了一段人类残杀动物的视频,引入本课话题“保护动物”,如何保护动物?有的学生说修建动物园,修建动物园对保护动物好吗?陈老师顺势引入本课课文,让学生读课文,理出支持和反对修建动物园保护动物的观点,然后陈老师出示下一个问题,南充市正副市长就是否拆除南充果山动物园争执不下,征求公众意见,你是一个热心市民,如何帮助市长尽快作出决策,于是学生热烈讨论起来,然后全班展开一场辩论赛。最后陈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支持和反对修建动物园保护动物的观点和理由,让学生给市长写一电子邮件,陈述自己的观点。
  6体现课改精神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在设计目标性导学问题时除了涉及本课的语言知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词汇、语法功能以及话题知识)外,还充分挖掘其文化知识和情感态度(主题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学生通过陈老师这一节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英语表达,辩论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受到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教学设计是教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过程,规划主要发生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事情,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我们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是常有的事,而且事先设计得越具体,越周详,有可能需要改变的就越多。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灵活多变地展开教学活动。
  总之,我们以课标为依据,呈现问题设计的多元性;以学情为基础,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以行为为基底,加强问题设计的准确性;以教学反馈为手段,反思问题计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