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 邓召泽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普安县窝沿中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问;兴趣;创新;有效
【正文】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取得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教育事业作为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事业,更加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的需求,更是国家的期望。由于初中数学教学自身具有抽象性很高的特点,因此,这门学科更加重视的应该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重视提问,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锻炼学生的协助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智力之母。”对某件事情或事物有兴趣,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否则,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就缺乏发现新事物的愿望。教学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经验、智能水平等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如无论是“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对学生学习乘方启发,对统计概念的形象感知,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较好的方法。还是“从一只装有四个红球和一只黑球的不透明袋子里摸一个球,摸得结果怎样?”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在有些课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联系,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何类似之处?有何不同?通过类比,学生将已有知识转化到新领域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还有如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等。
  例如,我在教《特殊四边形》一章的时候,先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四个方面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然后用类比的方法同样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四个方面探究矩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的性质和判定。通过复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入新课,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同时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
  三、联系生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花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学,教师累,学生苦,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该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东西陌生就会觉得难;反之,熟悉的就会觉得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讲解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用硬纸板自制两个半径不等的圆,然后指导学生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便很快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好奇与求知欲,并使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教学水到渠成,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培养他们的情感因素。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演示情境
  如一些几何图形运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设计用几何画板演示:上下拖动点A时,屏幕a的值(点A的纵坐标)随之改变。相应地,抛物线的开口大小、方向都在改变,反复拖动,学生经过观察,就能发现: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a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开口越小。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将A在x轴的上方拖动,让学生观察,当a取正数时,抛物线的开口情况是怎样的?如果将A在x轴的下方拖动,a的值是负数时,抛物线的开口情况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到抛物线的性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运用“制错找因”策略为学生创设找错的问题情境
  同时,我还从学生的错误中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同学思考,找出问题所在,从而使学生找出自己在理解知识上的偏差,建立正确的知识结构。这一类的情况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遇到,我们采用这一种方法经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上分式的意义的时候,通过设计问题:当x分别取下列各数值时,你能计算分式的值吗?
  (1)x=2   (2)x=7  (3)x=-5
  有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得到当x=-5时,不能解,也有同学得到无解,或者无意义,然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什么当x=-5时,分式无意义呢?有同学回答除式不等于零,等于零就没有意义了,从而得出当分式的分母值为零时,分式无意义。通过这样“制错找因”的问题情境设置,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同样,在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也是同样道理。
  总之,课堂创新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当然,高效能的课堂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倘若我们还能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自己在问题设置、提问过程、提问效能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能不断加以发扬和改进,那么,我们教师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挖掘,我们的专业就会得到主动创新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氛围就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许义.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高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谢昆云.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