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 陈 勇
【机构】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第二中学
【摘要】农村作文教学逐渐陷入迷茫,语文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仍很突出。如何让作文绽放它独特的乐趣,这是今后作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勤奋练笔的好习惯,这是迈向作文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关键词】农村;作文;教学;转变
【正文】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农村作文教学就显得犹为重要。
《论语·述而》里有这么一句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里讲的是书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那么,作文教学呢?如何让作文绽放它独特的乐趣,如何让学生在开心欢乐中写作文,提高作文水平?下药需对症,我想每一个农村语文教师首先应找到当前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视当前作文教学,反观“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存在的弊病真不少。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教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随意性较大;作文内容充斥着“假、大、空”,质量往往欠佳等。在模式化枷锁的桎梏下,学生只知道“为赋新词强说愁”,却不懂得作文本应该是自我性情与真实心迹的自然宣泄流露。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出题目,念念范文而已,这种程式化思想辖制下的机械化做法,不仅有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甚至还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丧失。
要转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农村作文教学的呆板模式。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写作压力,最大程度地释放他们的写作潜能。让作文教学“活”起来,作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起来;思维活起来,学生的笔下才会活起来。
二、造成当前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原因
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常慨叹不已;反过来,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客体——不擅长写作
《教育报》曾登过一篇题为《教师,你能作文吗》的文章,对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拷问,用语尖刻,批判彻底,这也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震惊和深思!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分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会画、音乐教师会唱。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怎么可能去指导好学生作文?要是自己都构思不出篇文章,又怎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批评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
2.学生方面原因——生活单调乏味
农村作文课堂学生被禁锢在教室里,胡编乱造作文,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语言枯燥、干瘪。而且学生阅读量太小,每学期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甚至连初中阶段要求的名著导读的基本篇目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导致学生知识贫乏,语言苍白无力,思路狭窄。另外,由于受安全因素的影响,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内心想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却往往开展不起来,因此,学生参加语文的实践活动也少得可怜。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封闭式的教学,很少开展活动,更难走向生活,所以内容单调,生编硬造,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就不难理解了。
三、敢问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写作,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的实践行为,不是单纯的训练与考核。因此,它的本体是精神,而不是技巧;它的内涵是感悟,而不是习得。那么,如何使学生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这还得我们语文教师先敢于“下水”,自己会写了,才能上好习作指导课,也才能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激活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突破。
(一) 教师要敢于“下水”
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这种事俯拾皆是。如冯骥才、从维熙同读于北京四中,同一语文教师的影响,使他们同时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著名作家。至今回忆起语文老师来他们还感慨系之,这不能不说是擅长写作的语文老师引导他们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能写,更深层的是还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人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因此,具体的写作锻炼,能使人对作品的本质特征获得高于一般人的敏锐感悟力和评判力,这样的课往往用语生动,个性鲜明,深受学生欢迎。
(二) 上好习作指导课,教会学生怎样写作文
针对不同的习作训练要求,设计合理的作文教学程序,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联系学生实际恰当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功,领悟写作的秘诀。
1.正误对比教学法。用学生的写作中常见的病例和范文例段作对应比较。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材料面前,懂得孰优孰劣,明白应该怎样家,不应怎样写。这是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可接受的教学原则的。
2.讲读课文铺路法。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仅构思精巧,且语言精炼。以读引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起到很好的铺路搭桥之用。
3.一题多例范文讲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作文选材中的求新求异思维能力,用一题多例讲评,帮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广思精选,打开思路,开阔写作视野。
4.佳作选读仿效法。教材中的材料有些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精选生活实践中的写人、写景等优秀范文,让学生自由阅读,定能在读中开窍,在借鉴中领悟一些写作技巧,学会怎样表情达意,得心应手地写好文章。
(三)写作习惯的培养,写好作文的关键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极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在于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1.养成学生勤动笔写日记的习惯。
学生在每篇日记中要尽可能地用上一些自己在读书中曾经学过的或新学到的准确的词语。其实不管什么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只有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才能使写作能力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提高。多读多写文自工,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只有持之以恒,写作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2.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我们常听也常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来源,观察是作文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在作文时有素材,要指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注重培养学生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才会善于观察;善于观察,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也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然后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
3.养成阅读、积累材料的习惯,以便迁移运用
在课内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它会告诉我们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还要搞好课外阅读。除了搞好与教材配套的课外书外,还要有选择的阅读一些报纸杂志,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吸收营养。学生作文无话可写,也与平时很少课外阅读有关。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因此,除了要求的名著基本篇目外,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多看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各种书籍,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对他们有利,多看看无妨。?正如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最后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4.养成良好的修改文章的习惯。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这就要求教育者指导学生养成 博览群书,多留心周围所熟悉的一切,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养成主动感受她的习惯。
总之,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才有可能学会写作。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农村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贵新、侯国范主编《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出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版次:1984年6月第二版 印次:2008年3月第20次印刷 402页
[3]张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之友》第12期
[4]丁锦锋.《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导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农村作文教学就显得犹为重要。
《论语·述而》里有这么一句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里讲的是书的魅力和读书的乐趣。那么,作文教学呢?如何让作文绽放它独特的乐趣,如何让学生在开心欢乐中写作文,提高作文水平?下药需对症,我想每一个农村语文教师首先应找到当前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视当前作文教学,反观“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存在的弊病真不少。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教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随意性较大;作文内容充斥着“假、大、空”,质量往往欠佳等。在模式化枷锁的桎梏下,学生只知道“为赋新词强说愁”,却不懂得作文本应该是自我性情与真实心迹的自然宣泄流露。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出题目,念念范文而已,这种程式化思想辖制下的机械化做法,不仅有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甚至还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丧失。
要转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农村作文教学的呆板模式。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写作压力,最大程度地释放他们的写作潜能。让作文教学“活”起来,作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起来;思维活起来,学生的笔下才会活起来。
二、造成当前初中学生作文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原因
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常慨叹不已;反过来,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教师客体——不擅长写作
《教育报》曾登过一篇题为《教师,你能作文吗》的文章,对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拷问,用语尖刻,批判彻底,这也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震惊和深思!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分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会画、音乐教师会唱。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怎么可能去指导好学生作文?要是自己都构思不出篇文章,又怎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批评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
2.学生方面原因——生活单调乏味
农村作文课堂学生被禁锢在教室里,胡编乱造作文,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语言枯燥、干瘪。而且学生阅读量太小,每学期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甚至连初中阶段要求的名著导读的基本篇目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导致学生知识贫乏,语言苍白无力,思路狭窄。另外,由于受安全因素的影响,班主任或语文教师内心想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活动,却往往开展不起来,因此,学生参加语文的实践活动也少得可怜。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封闭式的教学,很少开展活动,更难走向生活,所以内容单调,生编硬造,文章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就不难理解了。
三、敢问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写作,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的实践行为,不是单纯的训练与考核。因此,它的本体是精神,而不是技巧;它的内涵是感悟,而不是习得。那么,如何使学生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这还得我们语文教师先敢于“下水”,自己会写了,才能上好习作指导课,也才能在拓宽学生思路,关注学生情感,激活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有突破。
(一) 教师要敢于“下水”
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这种事俯拾皆是。如冯骥才、从维熙同读于北京四中,同一语文教师的影响,使他们同时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著名作家。至今回忆起语文老师来他们还感慨系之,这不能不说是擅长写作的语文老师引导他们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能写,更深层的是还能影响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人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因此,具体的写作锻炼,能使人对作品的本质特征获得高于一般人的敏锐感悟力和评判力,这样的课往往用语生动,个性鲜明,深受学生欢迎。
(二) 上好习作指导课,教会学生怎样写作文
针对不同的习作训练要求,设计合理的作文教学程序,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联系学生实际恰当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功,领悟写作的秘诀。
1.正误对比教学法。用学生的写作中常见的病例和范文例段作对应比较。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材料面前,懂得孰优孰劣,明白应该怎样家,不应怎样写。这是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可接受的教学原则的。
2.讲读课文铺路法。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仅构思精巧,且语言精炼。以读引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起到很好的铺路搭桥之用。
3.一题多例范文讲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作文选材中的求新求异思维能力,用一题多例讲评,帮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广思精选,打开思路,开阔写作视野。
4.佳作选读仿效法。教材中的材料有些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精选生活实践中的写人、写景等优秀范文,让学生自由阅读,定能在读中开窍,在借鉴中领悟一些写作技巧,学会怎样表情达意,得心应手地写好文章。
(三)写作习惯的培养,写好作文的关键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极为重要。良好的习惯在于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1.养成学生勤动笔写日记的习惯。
学生在每篇日记中要尽可能地用上一些自己在读书中曾经学过的或新学到的准确的词语。其实不管什么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只有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才能使写作能力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提高。多读多写文自工,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只有持之以恒,写作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2.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我们常听也常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作文的来源,观察是作文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在作文时有素材,要指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注重培养学生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才会善于观察;善于观察,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也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然后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
3.养成阅读、积累材料的习惯,以便迁移运用
在课内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它会告诉我们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同时还要搞好课外阅读。除了搞好与教材配套的课外书外,还要有选择的阅读一些报纸杂志,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吸收营养。学生作文无话可写,也与平时很少课外阅读有关。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因此,除了要求的名著基本篇目外,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多看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各种书籍,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对他们有利,多看看无妨。?正如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最后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4.养成良好的修改文章的习惯。
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正确或接近正确。学生的作文也一样。要坚持学生的一次作文多次修改法。因为反复修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和写作上的提高。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时要注意他们文章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严谨、流畅。只有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丰硕的成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事,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这就要求教育者指导学生养成 博览群书,多留心周围所熟悉的一切,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养成主动感受她的习惯。
总之,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标志。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作文习惯,才有可能学会写作。科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农村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张贵新、侯国范主编《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出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版次:1984年6月第二版 印次:2008年3月第20次印刷 402页
[3]张健.《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之友》第12期
[4]丁锦锋.《刍议中学作文教学的流程》.《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