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人才是艺术院校的使命

【作者】 郭清波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人民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的问题引发了热议。文艺无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毛主席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明确了提出了这一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再次强调了这一点。那么,由什么样的文艺队伍来为大众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文艺队伍尤其是基层文艺队伍来为人民大众服务可以说是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艺术院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这一历史性任务中应该发挥主要作用,把为基层文化单位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有道德、有文化、懂管理、能组织的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当做一项重要使命。
【关键词】基层文化;艺术院校;使命
【正文】 

  一、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的成败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历史经验证明,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能够带来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复兴能够带来国家的复兴。文化复兴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基层文化人才。(基层在这里指的是乡镇、社区、街道,基层文化单位指的是乡镇、社区、街道的文化站乃至区县一级的文化馆。)因为,基层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文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因此,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保障,是桥头堡的作用,是重中之重。基层文化人才的素质、水平与作风决定文化建设的兴衰。文化建设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所以,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当前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政策的提出,为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入了新的注解。艺术类人才是文化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科专业因为其本身特殊性,在基层文化工作中可以发挥其他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艺术人才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大有可为。
  二、为基层培养优秀的艺术类专业人才是艺术院校应担负的责任
  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担负起为基层文化单位机构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的重任。艺术院校不能把眼光只是放在培养专业的表演型、娱乐型人才上,而更应该瞄准基层,把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向为基层文化单位输送高素质的有文化、会管理、能组织、懂专业的从业人员倾斜。应该在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发挥人才摇篮作用。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上来。要拓宽思路,发挥学科优势,把为基层文化机构输送高素质人才当做责任。而且把为基层培养文化艺术人才作为一个常态化的目标,为基层文化单位输送合格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专业优势。如此这样,基层文化单位就可以起到桥头堡作用,引导全社会的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所以,这项工作应当是高校的一个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历史责任,而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全面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素质刻不容缓
  基层不是低水平、业余化的代名词,相反应该是更加接地气、综合素质更高,更加“一专多能”。基层是社会的最前沿,基层文化队伍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社会成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重任在肩。因此,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自身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较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又具有专业的策划、组织活动能力。这样才能担负起基层文化建设的重任。纵观我国当下基层文化队伍从业人员显然还有较大的差距。基层文化单位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一个娱乐场所,基层文化单位机构还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职能。要把提高基层社区、乡镇居民的文化素质、政治觉悟、道德水平作为一个主要的工作内容。通过举办宣传、讲座、文体活动、把党的大政方针、基本国策通过文化馆、文化站这样一个个文化阵地、文化前沿机构,及时有效地宣传出去,增加社会公民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增加大家对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中国梦内容的了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据了解,艺术院校大多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表演型、创作型、设计型或者是艺术教育人才。或者是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比如:播音主持、影视表演、服装模特等)很少有把为基层文化单位培养艺术人才作为其主要培养目标的。我国有众多的艺术院校和开办有艺术专业的高校,每年培养有大量的表演型、创作型、设计型人才。因此社会上并不缺少这些类型的人才,而缺少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基层文化从业人才。当前,文化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作保障。所以,高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转变思路,把为基层输送人才作为一个主要方向和任务。这样既可以避免人才(下转第9页)(上接第10页)的重复培养,浪费资源,又可以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为基层输送大量的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类人才,壮大基层文化队伍,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
  四、如何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基层文化艺术人才
  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路:
  1.深入调查我国现阶段基层文化队伍构成情况:包括受教育程度、学习经历、思想情况、业务水平
  2.调研基层文化工作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任务、目标;
  3.调研基层文化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掌握认知的情况;对文化方针政策的了解掌握情况;找出从业人员的差距。
  4.根据以上调研情况,考虑在艺术院校中设立基层文化管理专业,按照培养目标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设置核心课程等细则。
  结束语:
  作者在多次的社会实践中接触了解到一些有关基层文化队伍的基本情况,不一定全面,但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总的感觉是我国现阶段基层文化人员队伍亟需扩大、素质水平需要提高。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使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所以如果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兼顾到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这样既使人才培养做到了有的放矢,为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拓宽了思路,又为基层文化单位提供人才了保障,还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途径,既提高了基层文化人员的整体素质,避免了人才的浪费,还可以为今后的基层文化人才建设连续性提供稳定的保障。(经作者了解,基层文化馆站需要大量的文化专业干部。)
  作者简介:郭清波,男,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学士,艺术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声乐理论、合唱指挥、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