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几点思考
【作者】 董艺
【机构】 上海市浦东新区园西幼儿园
【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园教育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这一活动的重视程度,将其做得更加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幼儿园区域游戏时,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毕竟空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空间下投放相关材料。只有充分挖掘活动区域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区域游戏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幼儿在区域游戏方面的活动不断完善。【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角色区
【正文】
游戏,这样一种看似是简单的娱乐行为,对于幼儿而言却具备不可言喻的意义。它不单单是对于生活的模拟,更是对未来深入探索的一种模式。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具备以下特点: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范围宽松自由、切实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区域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自我学习、探索与发现的良好途径。这无疑为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管理者应该对区域游戏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大开幼儿们的视野,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有将带来巨大的意义。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作用
对三至六岁的儿童来说,游戏无疑是培养动脑动手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在参加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他们的开发能力、探索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锻炼。不难看出,在培养儿童的心智、开拓想象力方面,游戏也是一把好手。除此之外,在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与相互合作的意识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区域游戏活动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这样的活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能够在这一区域游戏活动中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使得幼儿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得游戏所带来的益处,这也将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等方面,来对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
二、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1、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教材要合理使用
在展开游戏活动之前,幼儿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年龄结构问题。年龄层次不同,对游戏器材及游戏方式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游戏器材和游戏方式适用的幼儿年龄是有各不相同的。因此,在使用游戏教材时要有针对性,要更加合理。譬如,对于一些年龄偏小的幼儿而言,表演类或者益智类的游戏会更适合,教师应该游戏的重点放在这方面;对于一些中班的幼儿来说,科学或表演一类更加适合,游戏教材的投放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这方面,这对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很有利;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教师们应将游戏的重心转向科学区域不断朝着知识园地的方向引领幼儿前进。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就应该对幼儿教材的选用进行层次划分,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并能够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有不同的收获。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接受能力与教材的难以程度把握充分结合在一起。例如一些剪纸与绘图之类的游戏先由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与观看后,再慢慢让孩子进行自由创作。而对于那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幼儿而言,则可以加快游戏进程。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对于年龄界限给幼儿造成的束缚,我们要勇于突破。这样既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相对轻松、教学工作容易开展,又能使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发挥最大价值。
根据因才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要给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安排特定的游戏活动区域,布置相关的教材指引内容。教师的职责是努力为幼儿们创造出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游戏进行的时候,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去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挑战的精神。
因此,有意识的、合理的打破班级界限,实现游戏资源共享,不仅投放资源的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互动空间。
2、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的作用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作为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活动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因为教师的疏忽或不当的指令使得这一有效形式没有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践效果也不好。
因此,在发挥指引性作用的问题上,教师们需要做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使得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自我创新与成长的意识。教师要善 于运用严谨而贴切的引导性语言,结合多种教学形式来使幼儿们的游戏收获更加丰富。
(1)激发幼儿的自主能力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成人具有强大的依赖性,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如何使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法,而非一味地寻求帮助,才是教师们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难题。
在处理此类问题上,教师应该有变通的思想,将问题进行巧妙的转移,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如在游戏区域中的建构区,大部分的幼儿都处于对积木的简单摆弄状态,并始终做不好,有些学生会向老师救助,让老师帮助其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惊讶地表达出自己也不会,并同样在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在这时,其他能够搭建积木高架桥的同学就会主动上前,来给求助的幼儿示范如何搭建,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能力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2)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暗示
相对于教师向学生输出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现代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在现代教育模式中,教师应该去关注幼儿的发展变化,在对幼儿的成长有初步地了解之后,进行因材施教不断推动幼儿的发展和进步。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要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活动,教师最好只给出暗示性指导。
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在游戏过程中,暗示是一种运用相对间接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探索游戏的思路与方法。
对于教师的暗示性语言,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幼儿基本能够领会,这样暗示性的方式不仅充分保护了孩子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孩子的成长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师应给出建议性的引导语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形式也在发生转变。现如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发挥着引导性作用。
如何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合理适当的引导,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建议性的语言而并非命令性或禁止性的语言。例如:“我们这样试试看行不行”等等。这样的建议性话语既不会扼杀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充分尊重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意愿。
最后,教师要采取一种恰当的方式对游戏体验作出总结与评价。
3、 区域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定
(1)围绕课程周目标、总目标和班级特点来制定
区域活动并非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应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紧密结合。学期目标的确立应基于课程总目标,教师们应该结合周目标、本班学生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区域,提出恰当的要求。譬如,有些班级的幼儿普遍存在进餐习惯较差,不爱吃三餐,却喜欢吃零食,那么教师们可以据此展开以“健康的饮食习惯与良好的体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区域活动中设立相应的语言区:给大家讲“嘴巴里的小妖精”(牙齿的保护)、“达达感冒了”(有效预防感冒)等故事;美工区:填涂健康标识,饮食金字塔等;科学区: “吃什么东西有营养”(“营养配膳师”),“吃的东西去哪了”(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少吃辣保护肠胃等)。通过这种区域活动的方法,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开展相应主题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时期的兴趣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们在布置具体的区域活动游戏时,要注重对幼儿兴趣的把握。譬如,我们在带领某班幼儿参观服装厂之后,发现幼儿服装设计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他们对服装制作的过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一次手工绘画课上他们画出形形色色的服装,有为行走夜路的盲人设计的“会发光的衣服”;有可以躲避野兽攻击的刺猬衣服等等,同时为响应低碳环保、废物利用的号召,展开了“环保设计师”的区域活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服装,服装配饰则是用贝壳、小核桃做的。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随机性的特征,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沟通、讨论,适时调整。
教师要善于展示游戏活动成果,科学评价游戏体验,这样能够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为下一步的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评价过程中,也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使幼儿真正体会游戏的自主地位。
4、结合教育目标,为幼儿创造动态的物质环境
环境,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教师们要善于创造和利用环境,为幼儿们创设一个与他们的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1)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
教师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幼儿的语言、动作、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把孩子的心理特征作为出发点,为幼儿创设阅读区、角色区、美工区、音乐区、运动区、探索区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区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施展才能,譬如在自然区里,盛开的牡丹、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奇形怪状的小石子都为儿童们营造了一个鲜活的微型自然界;在探索区里,地球仪、量杯、放大镜、天平等都是幼儿发现世界的操作仪器,老师与幼儿利用饮料瓶和旧衣架共同制作的“天平”,吸引了幼儿更多的注意力,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平衡,并且在多次实践中体验到“比重量”“找支点”等内容,切实地体会到平衡的内涵…..从这些实践中,让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被激发。
(2)设置具有弹性的区域
在设置区域活动时,要有一定的计划性。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选择性地投放一些材料。譬如在学习物体的弹性时,可以为幼儿们准备一些海绵、弹簧、皮筋、气球等物体,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操作,来探索弹性的奥秘;在学习物体的浮力时,可以为幼儿们准备水缸、纸张、木块、橡皮泥等东西,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科学地奥秘所在。
除此之外,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做有计划的弹性,活动的设置应根据孩子兴趣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时,喜欢做饭。那么,我们何不开家“小饭店”?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幼儿从家里拿来许多“锅碗瓢盆”和饮料瓶、蛋糕盒等物品,于是我们的“娃娃饭店”开张了。幼儿们争先恐后地当小厨师、服务员…
(3)提供丰富多彩的区域材料
教师们要努力为幼儿们创造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质量。材料的合理运用能使幼儿专心地研究自己的世界,例如把泡沫、树叶、贝壳、碎步、纸盒、这些毫不起眼的小物品放置在操作区,孩子们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去改造这些废旧材料,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们手中被制造成娃娃、汽车、蝴蝶结等玩具,在制造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体会到莫大的成就感与快乐
不同的幼儿之间存在着能力差异、兴趣爱好差异,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同时兼顾“吃不了”的幼儿和“吃不饱”的幼儿,使所有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
5、加强教师指导,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有爱的环境
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成长的经验,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引导者,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教师要做到恰当引导,适时介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时常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既不要过分干预,又不可错过每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时机。教师们要学会观察和等待,自始至终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幼儿自己探索和操作,尽可能自己解决,当他们的探索兴趣消失殆尽时,再给予帮助,这样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对于幼儿的成长而言,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对于一项区域活动而言,如果能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合理安排科学布局各个方面,必定能够使得这一教育活动的意义得到最大价值的体现。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分享精神等等都有十分有益的。因此,以上研究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作出的几点建议,也希望能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正确地运用,为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阿拉腾.论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4期
[2]郑小洁.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实践策略.《教师》.2014年3期
[3]杨秀丽.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及区域游戏的探讨.《科教文汇》.2014年35期
游戏,这样一种看似是简单的娱乐行为,对于幼儿而言却具备不可言喻的意义。它不单单是对于生活的模拟,更是对未来深入探索的一种模式。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具备以下特点: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活动范围宽松自由、切实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区域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自我学习、探索与发现的良好途径。这无疑为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管理者应该对区域游戏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大开幼儿们的视野,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和完善有将带来巨大的意义。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作用
对三至六岁的儿童来说,游戏无疑是培养动脑动手能力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在参加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他们的开发能力、探索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锻炼。不难看出,在培养儿童的心智、开拓想象力方面,游戏也是一把好手。除此之外,在培养儿童的交往能力与相互合作的意识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区域游戏活动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这样的活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能够在这一区域游戏活动中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使得幼儿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得游戏所带来的益处,这也将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等方面,来对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
二、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1、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教材要合理使用
在展开游戏活动之前,幼儿园教师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年龄结构问题。年龄层次不同,对游戏器材及游戏方式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游戏器材和游戏方式适用的幼儿年龄是有各不相同的。因此,在使用游戏教材时要有针对性,要更加合理。譬如,对于一些年龄偏小的幼儿而言,表演类或者益智类的游戏会更适合,教师应该游戏的重点放在这方面;对于一些中班的幼儿来说,科学或表演一类更加适合,游戏教材的投放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这方面,这对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很有利;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教师们应将游戏的重心转向科学区域不断朝着知识园地的方向引领幼儿前进。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就应该对幼儿教材的选用进行层次划分,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并能够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有不同的收获。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接受能力与教材的难以程度把握充分结合在一起。例如一些剪纸与绘图之类的游戏先由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与观看后,再慢慢让孩子进行自由创作。而对于那些操作能力较强的幼儿而言,则可以加快游戏进程。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对于年龄界限给幼儿造成的束缚,我们要勇于突破。这样既可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相对轻松、教学工作容易开展,又能使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发挥最大价值。
根据因才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要给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安排特定的游戏活动区域,布置相关的教材指引内容。教师的职责是努力为幼儿们创造出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游戏进行的时候,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去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挑战的精神。
因此,有意识的、合理的打破班级界限,实现游戏资源共享,不仅投放资源的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互动空间。
2、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的作用
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作为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活动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因为教师的疏忽或不当的指令使得这一有效形式没有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践效果也不好。
因此,在发挥指引性作用的问题上,教师们需要做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使得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自我创新与成长的意识。教师要善 于运用严谨而贴切的引导性语言,结合多种教学形式来使幼儿们的游戏收获更加丰富。
(1)激发幼儿的自主能力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成人具有强大的依赖性,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如何使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方法,而非一味地寻求帮助,才是教师们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难题。
在处理此类问题上,教师应该有变通的思想,将问题进行巧妙的转移,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如在游戏区域中的建构区,大部分的幼儿都处于对积木的简单摆弄状态,并始终做不好,有些学生会向老师救助,让老师帮助其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惊讶地表达出自己也不会,并同样在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在这时,其他能够搭建积木高架桥的同学就会主动上前,来给求助的幼儿示范如何搭建,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能力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2)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暗示
相对于教师向学生输出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现代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在现代教育模式中,教师应该去关注幼儿的发展变化,在对幼儿的成长有初步地了解之后,进行因材施教不断推动幼儿的发展和进步。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幼儿要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活动,教师最好只给出暗示性指导。
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在游戏过程中,暗示是一种运用相对间接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探索游戏的思路与方法。
对于教师的暗示性语言,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幼儿基本能够领会,这样暗示性的方式不仅充分保护了孩子的自主探究欲望,在孩子的成长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师应给出建议性的引导语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形式也在发生转变。现如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发挥着引导性作用。
如何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合理适当的引导,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建议性的语言而并非命令性或禁止性的语言。例如:“我们这样试试看行不行”等等。这样的建议性话语既不会扼杀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充分尊重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意愿。
最后,教师要采取一种恰当的方式对游戏体验作出总结与评价。
3、 区域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定
(1)围绕课程周目标、总目标和班级特点来制定
区域活动并非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置应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紧密结合。学期目标的确立应基于课程总目标,教师们应该结合周目标、本班学生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区域,提出恰当的要求。譬如,有些班级的幼儿普遍存在进餐习惯较差,不爱吃三餐,却喜欢吃零食,那么教师们可以据此展开以“健康的饮食习惯与良好的体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区域活动中设立相应的语言区:给大家讲“嘴巴里的小妖精”(牙齿的保护)、“达达感冒了”(有效预防感冒)等故事;美工区:填涂健康标识,饮食金字塔等;科学区: “吃什么东西有营养”(“营养配膳师”),“吃的东西去哪了”(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少吃辣保护肠胃等)。通过这种区域活动的方法,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开展相应主题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时期的兴趣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们在布置具体的区域活动游戏时,要注重对幼儿兴趣的把握。譬如,我们在带领某班幼儿参观服装厂之后,发现幼儿服装设计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他们对服装制作的过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一次手工绘画课上他们画出形形色色的服装,有为行走夜路的盲人设计的“会发光的衣服”;有可以躲避野兽攻击的刺猬衣服等等,同时为响应低碳环保、废物利用的号召,展开了“环保设计师”的区域活动,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服装,服装配饰则是用贝壳、小核桃做的。
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随机性的特征,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沟通、讨论,适时调整。
教师要善于展示游戏活动成果,科学评价游戏体验,这样能够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也为下一步的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评价过程中,也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使幼儿真正体会游戏的自主地位。
4、结合教育目标,为幼儿创造动态的物质环境
环境,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教师们要善于创造和利用环境,为幼儿们创设一个与他们的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1)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
教师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幼儿的语言、动作、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把孩子的心理特征作为出发点,为幼儿创设阅读区、角色区、美工区、音乐区、运动区、探索区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区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施展才能,譬如在自然区里,盛开的牡丹、绿油油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奇形怪状的小石子都为儿童们营造了一个鲜活的微型自然界;在探索区里,地球仪、量杯、放大镜、天平等都是幼儿发现世界的操作仪器,老师与幼儿利用饮料瓶和旧衣架共同制作的“天平”,吸引了幼儿更多的注意力,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平衡,并且在多次实践中体验到“比重量”“找支点”等内容,切实地体会到平衡的内涵…..从这些实践中,让孩子们智慧的萌芽、创新的火花被激发。
(2)设置具有弹性的区域
在设置区域活动时,要有一定的计划性。结合近期的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选择性地投放一些材料。譬如在学习物体的弹性时,可以为幼儿们准备一些海绵、弹簧、皮筋、气球等物体,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操作,来探索弹性的奥秘;在学习物体的浮力时,可以为幼儿们准备水缸、纸张、木块、橡皮泥等东西,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科学地奥秘所在。
除此之外,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做有计划的弹性,活动的设置应根据孩子兴趣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在玩“过家家”时,喜欢做饭。那么,我们何不开家“小饭店”?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幼儿从家里拿来许多“锅碗瓢盆”和饮料瓶、蛋糕盒等物品,于是我们的“娃娃饭店”开张了。幼儿们争先恐后地当小厨师、服务员…
(3)提供丰富多彩的区域材料
教师们要努力为幼儿们创造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投放材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质量。材料的合理运用能使幼儿专心地研究自己的世界,例如把泡沫、树叶、贝壳、碎步、纸盒、这些毫不起眼的小物品放置在操作区,孩子们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去改造这些废旧材料,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们手中被制造成娃娃、汽车、蝴蝶结等玩具,在制造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会体会到莫大的成就感与快乐
不同的幼儿之间存在着能力差异、兴趣爱好差异,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同时兼顾“吃不了”的幼儿和“吃不饱”的幼儿,使所有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
5、加强教师指导,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有爱的环境
幼儿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更容易获得成长的经验,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引导者,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教师要做到恰当引导,适时介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时常参与到幼儿活动中,既不要过分干预,又不可错过每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时机。教师们要学会观察和等待,自始至终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幼儿自己探索和操作,尽可能自己解决,当他们的探索兴趣消失殆尽时,再给予帮助,这样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对于幼儿的成长而言,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对于一项区域活动而言,如果能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合理安排科学布局各个方面,必定能够使得这一教育活动的意义得到最大价值的体现。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分享精神等等都有十分有益的。因此,以上研究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幼儿园的区域游戏活动作出的几点建议,也希望能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正确地运用,为促进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阿拉腾.论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14期
[2]郑小洁.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实践策略.《教师》.2014年3期
[3]杨秀丽.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及区域游戏的探讨.《科教文汇》.2014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