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黄翠青

【机构】 广西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然而,大多数老师则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没什么德育可教。我认为这一看法是词不达意的。因为小学数学新课标也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呢?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凭借我国杰出人物的成就和事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讲圆周率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Л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简略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在数论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从古到今,人才辈出。有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2.应用题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发掘题中的内容,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
  (1)我国领土辽阔,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
  (2)我国粮食产量1949年只有113180000吨,2014年已猛增
到607090000吨,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的粮食产量是1949年的几倍?
  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唤起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可爱,从而树立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编拟习题,丰富爱国主义素材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了新知后,在巩固练习时,老师根据当前的时事政治,选择一些学生最为感兴趣的话题,编出一些思想性较强的习题,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奥运会编题,让学生感受奥运的魅力;结合中国“神七”发射成功编题,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二、渗透环保教育
  1.依托教材,挖掘环保素材
  现行小学数学课本是集数学知识与多种教育因素于一体,图文并茂的教材。教材从插图到例题,尤其是解决问题,都蕴含着激发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思想。如第一册“准备课”,让学生从第一堂课就开始接受良好的环境教育:整洁的校园、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红旗飘飘,与小朋友们健康活泼的活动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图画。再如:第一册第4页的大熊猫、小鹿、蝴蝶、金鱼……周围的一切多么美丽可爱,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应告诉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植树造林,爱护环境。当然,这一思想的渗入不是硬灌,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环境知识、接受环保教育。如:
  (1)松柏能分泌杀菌素,可以净化空气。如果1公顷松柏每天分泌杀菌素54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2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
  (2)1公顷森林在生长季节,5天可以吸收45吨二氧化碳,照这样计算,10平方米森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千克?
  我想,这类解决问题的涉及,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解题思路、方法外,最重要的可以让他们认识到森林的存在对改善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对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教育学生如果人们大肆砍伐森林,森林数量的减少会造成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就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在小学教材中还编入了一些小学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内容,如:少先队员植树造林、保护树木、保护动物、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我们教师应利用这些教材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自然渗透,注重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与环保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顺其自然,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效。这就要求老师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正确认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有计划地、有意识的根据教材内容和编者意图渗透环保教育,要做到教者有意,学者有心,持之以恒。
  其次,由于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比较分散,我们应抓住时机、把握分寸,有针对性地利用好教材,做到较好数学知识和渗透环保教育两不误。如:在低年级通过插图,让学生看到了壮丽的河山、可爱的动物、鲜甜的水果,从而渗透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环保意识教育。中、高年级通过解决问题的学习,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活动。如:“啄木鸟7天能吃4515只害虫,山雀7天能吃1155只害虫。啄木鸟平均每天比山雀多吃多少只害虫?”使学生认识到益鸟能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乱捕、乱杀动物,要与动物和睦相处。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像这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做到教好数学知识和渗透环保教育两不误。
  3.联系实践活动,巩固渗透新知
  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对环保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根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调查、收集数据,编写一些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解决问题题目或制作有关环境保护的统计图表等,来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同时达到渗透环保教育的效果。如:把三月文明礼貌月、植树节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各班的植树情况、做好人好事的情况、投资的情况收集起来,分别制成条形、折线、扇形等统计图及复式统计表。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学校环保系列活动的情况。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道德水平,增强了爱国、爱乡的感情,一箭双雕,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德育渗透犹如幼苗生长,日不见长而终成大树。只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依据教材,自然渗透,就一定能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热情,自觉当好“环保小卫士”,也能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