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 黄敏盛

【机构】 广西博白县双凤镇镇北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人的交往能力,但是语文也要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和欣赏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内在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人文素养还包括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融入班集体,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和情感方面的问题等,使学生在整体素养方面得到提高。现在的语文教学过多的注重了其工具性,对语文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表现出一带而过的现象,整个语文课堂就是在字、词、句、段、篇中缠绕纠结,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体验却严重不足,使得本应充满情趣,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变得支离破碎,死气沉沉。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篇课文都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对课文的阅读领悟,让学生理解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大江保卫战》中的课文讲解中,要让学生领会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解放浴血奋斗的爱国情怀,那么我们不能仅仅教会学生课文中的生字词,还要让学生领会这些词语所蕴涵的革命先烈的爱国品质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文本的解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 义思想教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培养。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中,文本向学生传递出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回归自然地美好,让学生的心灵在文本的解读中得到净化,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生发出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和体会令我们感动的人文素材,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令我们心动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和巩固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创造机会,延伸课本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和体现自己的人文内涵。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在这首小诗中,少年卓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并且让这只会唱歌的蝈蝈为婆婆排解寂寞,带回童年的快乐……表现作者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养成关心他人,尊老爱幼的好习惯,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去尝试关心他人,体验付出的快乐。在《母亲的恩情》中,通过孟郊母亲为孩子在临行前缝补衣服的故事,引出古诗《游子吟》,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诗歌的讲解,更要关注学生对于母爱的情感体会,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爱,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恩情。 
  三、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课题组教师牢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1.教师走下来。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2.教师退下来。教师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注重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本身如果缺乏人文素养,就不能用人文的光辉引领学生,学生的自信心和人格就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在教学中就不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我们教师都知道,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尊重学生,不能呵护学生纯洁的心灵,那么又怎么能培养学生的 人文素养呢?作为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内涵,给学生树立榜样。首先,教师要立足学生,用“爱”和“宽容”去对待学生,我们只有用“爱”才能培养出“爱”。只有用“崇高”才能培植出 “崇高”。我们不能期望种下“指责、怀疑、轻视”的种子,却能够收获“爱和高尚”的果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爱每一位学生,去关心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要博览群书,注意培养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能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令学生折服,并能够以教师为榜样,去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第三,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是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欢乐?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原动力,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每一名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去用心培养和渗透的一种素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心,对生活的热爱,对困难的克服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我相信经我们当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更好的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