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陶泽品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小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不断地深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协助者的角色,它的参与优化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人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不少初中学生不太喜欢这门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兴趣和动机并非是人天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里的需要而引发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正好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图像闪烁、重复、定格、动画、色彩变化以及声响等效果,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感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教材上用了4中情形来加以说明,但其叙事的过程犹如一杯白开水,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运用Flash课件,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可设计出一个走路的小丑,让它来担任书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让它在数轴上按各种要求走动,并把所有的走法设置成学生不易察觉的小按钮,当鼠标点中相应的小按钮时,才会出现有走法的标记的大按钮。它的每一次走动,都会在数轴上方留下痕迹。教师可先演示其中一种走法,学生看到这个小丑及其走法,马上来了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走法?如果有的话,请上来操作电脑演示。这时,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基础不好的学生,都被吸引住了,纷纷开动脑筋,争相上台操作。学生想出走法后,由教师点出,再由学生操作大按钮,这时,动画又动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 利用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数学软件的设计和教学中注意更加重视数学定义产生、发展过程,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尤其是数学概念更是如此。而学生的认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所以,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几何概念,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空间观念。理解概念十分困难。有的学生仅是形式上掌握了概念的描述而根本不会运用。因而,作业时不会运用公式,填空题总是出错,判断题、选择题完全靠运气,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概念直接从生活中来,产生于具体的事物,教学概念时也应从具体开始。运用多媒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之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如讲七年级教材中“截一截几何体”,对于“截面”的概念学生比较费解,用平面怎样截棱柱,使得截面说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因为需要空间想象,学生感到困难。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家用刀切火腿肠的方式解释上述内容,但是,现在用多媒体演示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在讲“直线、射线、线段”时,可以先在计算机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处向一边射出一条线,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同样,在讲“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可见,利用信息技术,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模拟演示,简化、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
有些概念的引入,由于学生的想象思维层次不同,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理解。然而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来进行观察。我在讲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总结。由于黑板上的图像是死的,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图像的变化过程,只能靠死记硬背结论来“掌握”知识。现在用《几何画板》展示y=ax2+bx+c的图像,只要分别输入几组a、b、c的值,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大大缩短了教学的讲解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有很多知识用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计算说清楚了,学生全体的掌握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每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老师都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去琢磨怎样形象地让学生搞明白。现代信息技术地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它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运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以及位置变化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正确说出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个问题如果用嘴巴讲或者用静态的图片解释,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思,而且学生的掌握效果也普遍不理想。可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我在PPT中事先设计好方格背景和需要移动的图形(其实图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重叠起来的),利用“路径”功能,在讲解时让其中一个移动,并留下运动轨迹,当移动完成时,不用我问,同学们自己就争先恐后地说出移动距离了,而且对平移的原理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人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不少初中学生不太喜欢这门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最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兴趣和动机并非是人天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里的需要而引发的。而现代教育技术正好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图像闪烁、重复、定格、动画、色彩变化以及声响等效果,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感知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教材上用了4中情形来加以说明,但其叙事的过程犹如一杯白开水,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如果在教学中运用Flash课件,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可设计出一个走路的小丑,让它来担任书本中省略的“走”的主人,让它在数轴上按各种要求走动,并把所有的走法设置成学生不易察觉的小按钮,当鼠标点中相应的小按钮时,才会出现有走法的标记的大按钮。它的每一次走动,都会在数轴上方留下痕迹。教师可先演示其中一种走法,学生看到这个小丑及其走法,马上来了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问学生还有没有其它走法?如果有的话,请上来操作电脑演示。这时,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基础不好的学生,都被吸引住了,纷纷开动脑筋,争相上台操作。学生想出走法后,由教师点出,再由学生操作大按钮,这时,动画又动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 利用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数学软件的设计和教学中注意更加重视数学定义产生、发展过程,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尤其是数学概念更是如此。而学生的认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所以,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几何概念,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空间观念。理解概念十分困难。有的学生仅是形式上掌握了概念的描述而根本不会运用。因而,作业时不会运用公式,填空题总是出错,判断题、选择题完全靠运气,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概念直接从生活中来,产生于具体的事物,教学概念时也应从具体开始。运用多媒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之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如讲七年级教材中“截一截几何体”,对于“截面”的概念学生比较费解,用平面怎样截棱柱,使得截面说四边形、三角形、五边形?因为需要空间想象,学生感到困难。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家用刀切火腿肠的方式解释上述内容,但是,现在用多媒体演示就一目了然了。又如在讲“直线、射线、线段”时,可以先在计算机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处向一边射出一条线,让学生直观感悟到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同样,在讲“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可见,利用信息技术,可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三、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模拟演示,简化、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
有些概念的引入,由于学生的想象思维层次不同,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理解。然而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来进行观察。我在讲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总结。由于黑板上的图像是死的,教师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图像的变化过程,只能靠死记硬背结论来“掌握”知识。现在用《几何画板》展示y=ax2+bx+c的图像,只要分别输入几组a、b、c的值,就可以真实地观察到函数图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大大缩短了教学的讲解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有很多知识用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计算说清楚了,学生全体的掌握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每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老师都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去琢磨怎样形象地让学生搞明白。现代信息技术地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它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有关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运与近、快与慢、整体与部分以及位置变化之间进行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教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细致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正确说出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个问题如果用嘴巴讲或者用静态的图片解释,不但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思,而且学生的掌握效果也普遍不理想。可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我在PPT中事先设计好方格背景和需要移动的图形(其实图形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重叠起来的),利用“路径”功能,在讲解时让其中一个移动,并留下运动轨迹,当移动完成时,不用我问,同学们自己就争先恐后地说出移动距离了,而且对平移的原理也非常直观地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