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与“学困儿童”结缘
【作者】 何雪莲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应是理智的爱,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在教育中,有些班主任对工作非常认真投入,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倾注了比普通学生多得多的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感慨道:“班主任真难当,好学生吧,不用操心,差学生吧,操多少心都没用,整天都是白忙!”真的是这样的吗?“学困生”真的无可救药了吗?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之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自身要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学困生”多一些赏识,多一些宽容,因材施教,他们会成为让我们骄傲。
一、 学会赏识,让“学困生”点燃心中的希望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鼓舞等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
长处,鼓励他们追求成功。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们本身就讨
人喜欢,爱一个“学困生”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一句亲切的话语,胜过雷霆万钧。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更加快乐地生活!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播种快乐,行为过程要追求快乐,教育的结果是收获快乐。
在与学生共处过程中,老师的学识和品德修行容易感染到学生。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来善待每个学生, 记得有位叫方武帝的学生,是一位 “学困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最后,平均40分左右,上课睡觉、下课吵事、进网吧,弄得班上学生烦、科任老师怨、家长怒。一次课间活动,校园内水管的水哗哗直流,别的同学都无动于衷,只有他从旁边经过的时候随手关上了。就这事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并让同学们以“不以善小而不为”为话题开展了主题班会。事后,他找到我,不好意思地说:“老师,真没想到我这样的学生也能受到表扬。”我趁机同他进行交心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肉眼看他们的缺点,只要有一丁点闪光之处,就给以表扬。就因为老师一句赞赏的话,给他指引了做人的方向。使他由被冷落感到受重视,唤起他的自尊、自信,激励他追求成功。从那以后,方武帝同学有所好转,上课也开始听讲了。一次班会课,我对全部同学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日本武士问一位老禅师,师傅,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禅师轻视看了他一眼,说像你这样粗暴、鄙视的人,根本不配和我谈天堂。武士被激怒了,拔出刀架在禅师的脖子上说;你这个糟老头,我要杀你,老禅师平静说,这就是地狱,武士把刀收回,老禅师又说,这就是天堂。”我让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平时成绩好的同学都低头不语,方武帝站起来说:“老师,人好的时候是天堂,坏的时候是地狱,”我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并表扬了他,这个问题你说得好,你真动脑筋。我对他的看法给予小结;愤怒的情绪就是地狱,快乐的心情就是天堂。他受到了鼓舞,从此变得肯学好问,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大有提高。
“学困生”学习有困难,更需要帮助。他们一旦得到了关爱,潜藏已久的能量开始释放。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将会慢慢提高。
二、学会宽容,让“学困生”收获做人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由此我想,我们的学生不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关键看我们老师如何引导而已。 说实话,“学困生”的确让人头疼,看到他们总有太多的惆怅。面对上级的考试、成绩的评估,他们确确实实成为教师的心腹之患。等待他们的是接踵而来的怒斥、责骂,甚至人格的伤害,他们的座位也往往被调到教室的角落。只要“安分守己”,不理不问也许是他们最好的待遇。老师讲课时的目光只集中于前方,对他们连余光也不屑一顾。他们只能在阴暗角落里自生自灭。长期下去,他们会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心灵备受压抑,丧失自信。即使想学习,想变好,谁来关注他们,谁来改变他们的处境?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教师的胸怀应该比一般人的胸怀更宽广。学生是成长的孩子,难免出错,要允许学生犯错。教育是一种等待。有时学生认识错误的时机还未成熟,需要教师的宽容和等待。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宽容,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
有一段时间,班上有一些学生喜欢在教室追打吵闹,一天课间,我进教室上课,刚走到教室门前,,一只手从教室门后向我头上捶来,我来不及躲让,被捶到额头上。我心火直上,刚想发怒,看见站教室门边,愣愣的、急得直冒汗,眼眶湿湿的李伟梁诚伟,他是班上有名的违纪分子,同学们都看着我,看我如何“修理”他。怎么办?
我冷静下来,用手抹了抹额头,问了事由,原来梁诚伟与另一同学在打闹,要打向另一个同学时,被同学躲过,刚好捶到我身上。我像平常一样带着笑容走上讲台,没有用暴风骤雨,而是说,“同学们,梁诚伟同学刚才是无意中碰到我头上的,我能理解他此刻内疚的心情,刚才就当是梁诚伟帮老师按摩了头。听到这,同学们都笑了,我接着进行了一番宽容与团结方面的教育,同学之间该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去宽容对方,课后,梁诚伟主动跟我道歉,此后他的表现也大有进步,班上也再没有发生在教室追打吵闹的事。
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所有的人成为天才。但它能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力的生灵。如果你不能在你的教育权限内使他变得更好。那么就请你用你的宽容给他一片天空,留一点希望,至少不要再伤害他,让他在困境中再雪上加霜。课堂上多用“好”、“很好”、“再想想,我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等语言,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让快乐伴随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播种快乐,行为过程要追求快乐,教育的结果是收获快乐。
三、学会施教,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就存在。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象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为必要。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困生”如果长期生活在受冷落、遭歧视的环境中,会造成人格上的“缺失现象”,使他们因得不到集体的爱护而孤独,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会变得麻木、冷漠,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民族希望何在?又怎能振兴?
未来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搞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也需要美化环境的清洁工;既需要高层次的策划者,也同样需要驾驶车辆的司机。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之处,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施教原则,创建有利于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不失时机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每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待遇和评价,让爱的雨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像种子一样终会开花结果。
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成长,全由成年人主宰,是爱教会他们爱,是恨教会他们恨。当我们用爱去赏识学生,学生更有上进心;用爱去宽容学生,学生更有人情味;用爱去指导学生,学生更有成就感。
每个学生心灵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我们的责任是百般地珍惜它,不断滋养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让爱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和谐地成长,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之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自身要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学困生”多一些赏识,多一些宽容,因材施教,他们会成为让我们骄傲。
一、 学会赏识,让“学困生”点燃心中的希望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鼓舞等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
长处,鼓励他们追求成功。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们本身就讨
人喜欢,爱一个“学困生”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一句亲切的话语,胜过雷霆万钧。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更加快乐地生活!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播种快乐,行为过程要追求快乐,教育的结果是收获快乐。
在与学生共处过程中,老师的学识和品德修行容易感染到学生。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来善待每个学生, 记得有位叫方武帝的学生,是一位 “学困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最后,平均40分左右,上课睡觉、下课吵事、进网吧,弄得班上学生烦、科任老师怨、家长怒。一次课间活动,校园内水管的水哗哗直流,别的同学都无动于衷,只有他从旁边经过的时候随手关上了。就这事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并让同学们以“不以善小而不为”为话题开展了主题班会。事后,他找到我,不好意思地说:“老师,真没想到我这样的学生也能受到表扬。”我趁机同他进行交心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肉眼看他们的缺点,只要有一丁点闪光之处,就给以表扬。就因为老师一句赞赏的话,给他指引了做人的方向。使他由被冷落感到受重视,唤起他的自尊、自信,激励他追求成功。从那以后,方武帝同学有所好转,上课也开始听讲了。一次班会课,我对全部同学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日本武士问一位老禅师,师傅,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禅师轻视看了他一眼,说像你这样粗暴、鄙视的人,根本不配和我谈天堂。武士被激怒了,拔出刀架在禅师的脖子上说;你这个糟老头,我要杀你,老禅师平静说,这就是地狱,武士把刀收回,老禅师又说,这就是天堂。”我让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平时成绩好的同学都低头不语,方武帝站起来说:“老师,人好的时候是天堂,坏的时候是地狱,”我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并表扬了他,这个问题你说得好,你真动脑筋。我对他的看法给予小结;愤怒的情绪就是地狱,快乐的心情就是天堂。他受到了鼓舞,从此变得肯学好问,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大有提高。
“学困生”学习有困难,更需要帮助。他们一旦得到了关爱,潜藏已久的能量开始释放。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将会慢慢提高。
二、学会宽容,让“学困生”收获做人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由此我想,我们的学生不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不时会犯或轻或重的错误,关键看我们老师如何引导而已。 说实话,“学困生”的确让人头疼,看到他们总有太多的惆怅。面对上级的考试、成绩的评估,他们确确实实成为教师的心腹之患。等待他们的是接踵而来的怒斥、责骂,甚至人格的伤害,他们的座位也往往被调到教室的角落。只要“安分守己”,不理不问也许是他们最好的待遇。老师讲课时的目光只集中于前方,对他们连余光也不屑一顾。他们只能在阴暗角落里自生自灭。长期下去,他们会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心灵备受压抑,丧失自信。即使想学习,想变好,谁来关注他们,谁来改变他们的处境?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教师的胸怀应该比一般人的胸怀更宽广。学生是成长的孩子,难免出错,要允许学生犯错。教育是一种等待。有时学生认识错误的时机还未成熟,需要教师的宽容和等待。宽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宽容,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
有一段时间,班上有一些学生喜欢在教室追打吵闹,一天课间,我进教室上课,刚走到教室门前,,一只手从教室门后向我头上捶来,我来不及躲让,被捶到额头上。我心火直上,刚想发怒,看见站教室门边,愣愣的、急得直冒汗,眼眶湿湿的李伟梁诚伟,他是班上有名的违纪分子,同学们都看着我,看我如何“修理”他。怎么办?
我冷静下来,用手抹了抹额头,问了事由,原来梁诚伟与另一同学在打闹,要打向另一个同学时,被同学躲过,刚好捶到我身上。我像平常一样带着笑容走上讲台,没有用暴风骤雨,而是说,“同学们,梁诚伟同学刚才是无意中碰到我头上的,我能理解他此刻内疚的心情,刚才就当是梁诚伟帮老师按摩了头。听到这,同学们都笑了,我接着进行了一番宽容与团结方面的教育,同学之间该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去宽容对方,课后,梁诚伟主动跟我道歉,此后他的表现也大有进步,班上也再没有发生在教室追打吵闹的事。
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使所有的人成为天才。但它能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有生命力的生灵。如果你不能在你的教育权限内使他变得更好。那么就请你用你的宽容给他一片天空,留一点希望,至少不要再伤害他,让他在困境中再雪上加霜。课堂上多用“好”、“很好”、“再想想,我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等语言,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让快乐伴随他们健康成长。教师的教育工作是播种快乐,行为过程要追求快乐,教育的结果是收获快乐。
三、学会施教,让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就存在。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象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中一样。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那么,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就成为必要。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困生”如果长期生活在受冷落、遭歧视的环境中,会造成人格上的“缺失现象”,使他们因得不到集体的爱护而孤独,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会变得麻木、冷漠,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样的民族希望何在?又怎能振兴?
未来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搞发明创造的科学家,也需要美化环境的清洁工;既需要高层次的策划者,也同样需要驾驶车辆的司机。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之处,只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施教原则,创建有利于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不失时机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每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待遇和评价,让爱的雨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像种子一样终会开花结果。
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成长,全由成年人主宰,是爱教会他们爱,是恨教会他们恨。当我们用爱去赏识学生,学生更有上进心;用爱去宽容学生,学生更有人情味;用爱去指导学生,学生更有成就感。
每个学生心灵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我们的责任是百般地珍惜它,不断滋养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让爱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和谐地成长,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