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乐中学 在玩中记——浅谈小学生自主识字方法
【作者】 龙燕林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道石学校
【摘要】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学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对这项能力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作者在教学中不断观察、总结,探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兴趣。【关键词】识字教学;自主识字;课堂中快乐识字;生活中积极识字;识记方法;识字能力
【正文】
要让识字教学富有实效,特别是有“长效”,就必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他们识字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快乐地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都能自主识字呢?笔者把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课堂中快乐识字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识字效率,在识字课上,我更注意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或游戏。
1.开火车。在基本完成识字任务后进行游戏,按照小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个个亮出的字。这样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在快乐中学生字。
2.猜谜语、编谜语。老师准备多种字谜,同时也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搜集或自编字谜。例如,什么圆圆像盘子(日),什么弯弯像小船(月)……学生编的谜语五花八门。有的比老师还说得好,如:“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禾苗着火了(秋)”、“三人(众)”……
3.“我当小老师”。经过准备后,学生按照老师平时的教学方法教生字。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的游戏,既适合巩固复习,也适合学习生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逐步学习独立识字的步骤和方法。有了错误,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
4.摘果子。每四人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拿一个小竹篮,写着一个偏旁部首,让代表到果树上摘下写着与它相同偏旁的字的果子形卡片放在篮子里。如篮子里是“艹”就把草、花、苗、蓝摘下,是“扌”就摘下拉、排、报、把、打、拍、拔,是“足”就摘下跟、跑、跳等。
5.添减笔画游戏。学习汉字的过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是有规律可循的,给汉字加一笔,减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采取这个游戏,能增强学生分析生字、拆分生字的能力。例如:“大”加一笔变成(天、太);“天”减一笔变成(大);“用”减一笔变成(月);“日”加一笔变成(目、旦、白、旧、由、甲、田、申、电),其中有不少是课外识字,多不简单啊!
6.“变部首小魔术”。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汉字还是形声字,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如“青”字加上三点水就是“清”,问“这个‘清’字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又如“也”字加“土”就是“地”,加“イ”就是“他”,加“女”就是“她”。学生学习这类汉字的积极性很高,常常在学生字的同时,既复习了部分旧字,也学会了一连串的新字,学生对这种“熟字加偏旁(部首)”的识字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有看画贴词语、我比划,你来猜、自制生字卡片等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是孩子的天职),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天性,又照顾了学生的天职,何乐而不为?
二、生活中积极识字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这就提醒我们应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识字方法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在生活的“大语文课堂”中自主去学习语言文字,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我用以下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识字:
1.善用“拐”。这个“拐”就是汉语拼音。常常,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借助汉语音读老师推荐的注音读物”。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识字方法,又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2.善于问。我随时提示学生:课外,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又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询问”不失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问的途径有:问老师,问同伴,问家人,问路人……
3.善于查。我说字典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便一目了然。我还要求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4.善猜想。通过训练,我的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根据“造字规律”猜测识字。如,学生跟亲人到酒店吃饭,并不认识“迎”和“临”字,却能猜出酒店门口的地毯上的“欢迎光临”几个字。那是根据“欢”字和“光”字,以及“酒店”这一具体的语言场景猜测出来的。有时也会猜错,但不要紧,错了就改,仍要经常注意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识字。
5.看图而估。学生们喜欢看连环画,我要求他们看连环画的时候,读课外书的时候,甚至购物的时候,能够看“图”而“估”字。如购物时,学生并不认识“牛奶”的“奶”字,却能够从货架上准确无误地取出牛奶,也是根据包装袋上的图画而“估”的结果。多见几次,自然认识了“奶”这个字。
6.视听而想。日常生活中看电视,去KTW唱歌,生动的图画下方常常会伴随字幕,那些字很多学生并不认识,可是听到“解说”就会想到那个字的读音,从而识得那些字。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示给学生,也可以在学生的“发明创造”中归纳、推广。学生获得这些技巧,养成了这些“习惯”,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自主识字就“润物细无声”地展开了。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巧用课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2期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周建 熊生贵主编;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
要让识字教学富有实效,特别是有“长效”,就必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他们识字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快乐地学习,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都能自主识字呢?笔者把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课堂中快乐识字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识字效率,在识字课上,我更注意把识字变成有趣的活动或游戏。
1.开火车。在基本完成识字任务后进行游戏,按照小组或座位快速念出一个个亮出的字。这样能使全体学生兴奋起来,在快乐中学生字。
2.猜谜语、编谜语。老师准备多种字谜,同时也发动学生开动脑筋搜集或自编字谜。例如,什么圆圆像盘子(日),什么弯弯像小船(月)……学生编的谜语五花八门。有的比老师还说得好,如:“两人坐在土堆上(坐)”、“禾苗着火了(秋)”、“三人(众)”……
3.“我当小老师”。经过准备后,学生按照老师平时的教学方法教生字。这是一个“生生互动”的游戏,既适合巩固复习,也适合学习生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逐步学习独立识字的步骤和方法。有了错误,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纠正。
4.摘果子。每四人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拿一个小竹篮,写着一个偏旁部首,让代表到果树上摘下写着与它相同偏旁的字的果子形卡片放在篮子里。如篮子里是“艹”就把草、花、苗、蓝摘下,是“扌”就摘下拉、排、报、把、打、拍、拔,是“足”就摘下跟、跑、跳等。
5.添减笔画游戏。学习汉字的过程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是有规律可循的,给汉字加一笔,减一笔,都会出现不同的字,采取这个游戏,能增强学生分析生字、拆分生字的能力。例如:“大”加一笔变成(天、太);“天”减一笔变成(大);“用”减一笔变成(月);“日”加一笔变成(目、旦、白、旧、由、甲、田、申、电),其中有不少是课外识字,多不简单啊!
6.“变部首小魔术”。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汉字还是形声字,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如“青”字加上三点水就是“清”,问“这个‘清’字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又如“也”字加“土”就是“地”,加“イ”就是“他”,加“女”就是“她”。学生学习这类汉字的积极性很高,常常在学生字的同时,既复习了部分旧字,也学会了一连串的新字,学生对这种“熟字加偏旁(部首)”的识字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有看画贴词语、我比划,你来猜、自制生字卡片等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是孩子的天职),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天性,又照顾了学生的天职,何乐而不为?
二、生活中积极识字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这就提醒我们应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识字方法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在生活的“大语文课堂”中自主去学习语言文字,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我用以下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识字:
1.善用“拐”。这个“拐”就是汉语拼音。常常,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借助汉语音读老师推荐的注音读物”。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识字方法,又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2.善于问。我随时提示学生:课外,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又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询问”不失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问的途径有:问老师,问同伴,问家人,问路人……
3.善于查。我说字典是一位不说话的老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便一目了然。我还要求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4.善猜想。通过训练,我的学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根据“造字规律”猜测识字。如,学生跟亲人到酒店吃饭,并不认识“迎”和“临”字,却能猜出酒店门口的地毯上的“欢迎光临”几个字。那是根据“欢”字和“光”字,以及“酒店”这一具体的语言场景猜测出来的。有时也会猜错,但不要紧,错了就改,仍要经常注意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识字。
5.看图而估。学生们喜欢看连环画,我要求他们看连环画的时候,读课外书的时候,甚至购物的时候,能够看“图”而“估”字。如购物时,学生并不认识“牛奶”的“奶”字,却能够从货架上准确无误地取出牛奶,也是根据包装袋上的图画而“估”的结果。多见几次,自然认识了“奶”这个字。
6.视听而想。日常生活中看电视,去KTW唱歌,生动的图画下方常常会伴随字幕,那些字很多学生并不认识,可是听到“解说”就会想到那个字的读音,从而识得那些字。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示给学生,也可以在学生的“发明创造”中归纳、推广。学生获得这些技巧,养成了这些“习惯”,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自主识字就“润物细无声”地展开了。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巧用课外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2期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3]周建 熊生贵主编;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