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国传统文化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和谐理念为例
【作者】 郭清波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一种哲学思想。仔细的学习和研究这一理念,可以使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如果用和谐理念来指导歌唱,则歌唱的最高艺术标准、境界就是最终要和谐的歌唱,这是一种歌唱理念、歌唱思想。本文试图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去尝试分析解决存在于歌唱艺术中的一些技术和艺术上的问题,目的是想从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去尝试掌握歌唱中的规律。最终达到实现艺术歌唱的目的,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此篇论文主要阐述的是歌唱发声中的和谐。【关键词】和谐理念;探索;传统文化;新的价值
【正文】
一、和谐的广义含义:
在我国,和谐一词包含了许多意思。辞海里对和谐的解释是:融洽、调和。此外,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我们祖先的理解、提炼,为它赋予了丰富的深刻的含义,并且逐渐的形成了和谐理念,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同时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对和谐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就有:和而不同:是指事物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老子》的第二章就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指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到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经过搜集整理和谐代表的具体含义有以下诸多方面的内容:
1.和睦协调。如:汉郑弦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唐李商隐《杂纂》里说:“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2.指使和睦协调。例如: 宋代司马光在《瞽叟杀人》中就有:“所贵於 舜 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3.指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如《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4.指和解、和好相处。《魏书·萧赜传》:“ 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 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
5.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和谐的认知扩大到了许多领域。如:政治和谐,是指一种社会政治的安定状态。我们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把和谐上升到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论,把和谐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
二、发声中的和谐
1.良好的发声是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和谐的产物
在歌唱中需要把呼吸和声带的振动结合起来,使得两者之间协调、和谐工作、运转是首要任务。伟大的声乐教育家加尔西亚说过:①“在歌唱当中呼吸是基础,声门是关键。”(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所以说:“歌唱的发声技巧主要集中体现在呼吸与声门闭合振动发声的过程中”。所以发声的和谐是歌唱和谐问题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如何使气息与声门闭合挡气振动发声的协调、统一。这一和谐因素是歌唱的重中之重,因为发声的优美、通畅与否直接取决于气息与声带在发声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声带振动与气息压力之间建立最有效的平衡。所以,在技术层面来说,在发声中始终所追求的就是发声动作的协调与和谐。也就是学会建立呼吸肌肉与发声肌肉之间的平衡。它们两者之间应是和谐的关系,掌握和解决了这一对矛盾,则发声技巧就会达到一个高度。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的喉部肌肉只有在吸气时是放松的,从呼气的那一刹那喉肌就开始收缩了,这是一种生理本能和条件发射,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研究和需要解决的。我们应该学习一些生理知识,包括一些解剖知识,虽然知道了这些也不能保证就能解决发声技巧但至少是有益的。下面我们结合和谐观点来探讨解决发声中的一些问题。
2.怎样才能实现发声的和谐
发声的和谐主要是使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只有把这一对矛盾解决了,随着不断的正确的实践,发声技术就会日臻完善,歌唱就比较容易走入一个相对自如的境界了。要做到发声的和谐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动”“静”明确、“松”“紧”有序。“动”:指的是在歌唱中的呼吸是“动”态的,意即气息是主动地并且是流动的。“静”指的是在歌唱发声中喉头声带的位置相对来说是“静”态的,即相对处于一个恰当的稳定的位置、状态。歌唱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就是喉头了,喉头哪怕是一丝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发声的整体效果,所以一定要稳住喉头,唯有如此喉咙这一高级乐器才能很好的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作用。因为发声器官的不稳定是歌唱中声音不稳定、不统一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做到“动”、“静”明确则就可以使气息流动,腔体通畅、声音通透、稳定、连贯。松紧有序:“松”指的就是喉外肌系在歌唱中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不使劲、不帮忙。“紧”就是指喉内肌系在歌唱的过程中积极调节,使得声带闭合紧密,张力增加,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音高。如果在歌唱发声中能够做到以上要求,则可以发出和谐优美的声音。
3.建立正确的歌唱起音
呼吸与发声协调与否集中体现在歌唱的起音中。歌唱中我们对于许多歌唱器官是间接控制的。所以歌唱难就难在我们不能直接控制这些参与歌唱的器官。但是我们通过间接地正确控制一样可以驾驭这些歌唱器官。建立和谐的发声从技术方面讲首要的就是要解决正确的起音问题,一个正确的发声起音是关键,因为如果起音不正确,在歌唱的过程中再想调节就晚了。所以,发音的一开始就要保证在歌唱的发声过程中声带要通过呼气产生的压力闭合并产生振动形成音波。从生理学和音响学来讲,良好的发声就是声带振动要和谐,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放松喉外肌系的同时要拉紧喉内肌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松内紧。只有这样才能发出通畅的,自然的,悦耳的声音,没有任何杂音。所谓天籁之音就是指这种没有任何杂音,纯美的声音。起音:起音是发声技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确的起音是良好发声的基础,所以,作为歌者就是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起音。其要点就是在呼吸肌肉与声门之间建立最有效的平衡。古美声学派的大师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来检测良好发声的古老的办法就是把烛火或小镜子放在歌唱者的嘴前,要求歌唱时烛火不晃或镜子上没有雾气。正确的起音是恰当的气息、恰当的声带闭合恰当的喉头位置协调一致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到了空气动力学中的贝努力效应。
4.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
贝努里效应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现象,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比如喷雾器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再比如:把两张纸垂直的放在嘴的两边,中间隔开几公分的距离,然后往他们之间吹气,这两张纸将会被拉到一起,并会开始振动。这是由于两张纸之间气流流速较快,气压较低,致使外侧的大气压力就把纸往中间压,使它们靠拢,好像是被“吸”在一起似得。同样,在歌唱中,当气息经过声门时,由于声门之间的压力减低,这时声门闭合,气息暂时停止,然后气息再次冲开声门,如此循环反复。所以,发声的和谐就是首先要获得正确的起音,然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把这一技巧熟练地掌握。建立良好的起音有一个很好很普遍的的方法就是轻柔的打哈欠。这一方法在声乐中有很好的作用,许多教师也都采用这一手段,不同的是大多数教师用哈欠来使学生体会打开喉咙,这很好,其实哈欠也可以用来体会如何正确的起音。哈欠完全符合软起音的要求,尤其是对硬起音使用过多的人和喉咙较紧的人非常适用。练声之初先练起音,练习非常轻柔的哈欠,熟练了以后也可以带上一些母音的练习,再熟练了可以在单音上做渐强渐弱的练习。其实这一过程和弦乐里练习拉空弦是一个道理。拉空弦相当于弦乐的起音,需要的是琴弓和琴弦接触动作的协调,声乐中的起音也是一样,只不过弦乐更容易一些,手的动作和力度演奏者是直接可以控制的。声乐则更加抽象一些,但是道理都是相同的,可以融会贯通。发声中,气息就好比是拉动的琴弓,声带就好像是琴弦,气息吸进呼出就像手持琴弓来回的挥动。所以,起音就是练习呼吸与声带之间动作的和谐、协调。什么时候这一动作协调了,也就掌握了良好的起音。由此发展下去,逐渐增加练习的内容和提高练习程度,掌握熟练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发声技巧了。这就为进一步正确的歌唱打下了良好的技术上的基础。
结束语:
和谐理念对歌唱艺术的指导作用,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完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是一个大的课题和系统工程。我坚信把和谐理念用于歌唱中让它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写这样一个论文题目,我的本意更多的是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总结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文化理论,在和谐文化的背景和谐理念的指导下,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焕发出新的光彩、发挥新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与时俱进的既有正确的歌唱理念,又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声乐人才,推动我们声乐事业的发展。其实,和谐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和谐无处不在,主要取决于我们怎么发现它怎么掌握它。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威廉.文纳(美)《歌唱的机理与技巧》李维渤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马腊费奥迪(意)《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郭清波,男,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演唱、声乐理论;音乐文化。
一、和谐的广义含义:
在我国,和谐一词包含了许多意思。辞海里对和谐的解释是:融洽、调和。此外,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我们祖先的理解、提炼,为它赋予了丰富的深刻的含义,并且逐渐的形成了和谐理念,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同时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对和谐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就有:和而不同:是指事物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老子》的第二章就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指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到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指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经过搜集整理和谐代表的具体含义有以下诸多方面的内容:
1.和睦协调。如:汉郑弦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唐李商隐《杂纂》里说:“诸妇和谐,不嫌麤辣。”
2.指使和睦协调。例如: 宋代司马光在《瞽叟杀人》中就有:“所贵於 舜 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
3.指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如《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4.指和解、和好相处。《魏书·萧赜传》:“ 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 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
5.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和谐的认知扩大到了许多领域。如:政治和谐,是指一种社会政治的安定状态。我们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把和谐上升到政治和谐、社会和谐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论,把和谐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
二、发声中的和谐
1.良好的发声是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和谐的产物
在歌唱中需要把呼吸和声带的振动结合起来,使得两者之间协调、和谐工作、运转是首要任务。伟大的声乐教育家加尔西亚说过:①“在歌唱当中呼吸是基础,声门是关键。”(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所以说:“歌唱的发声技巧主要集中体现在呼吸与声门闭合振动发声的过程中”。所以发声的和谐是歌唱和谐问题中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如何使气息与声门闭合挡气振动发声的协调、统一。这一和谐因素是歌唱的重中之重,因为发声的优美、通畅与否直接取决于气息与声带在发声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声带振动与气息压力之间建立最有效的平衡。所以,在技术层面来说,在发声中始终所追求的就是发声动作的协调与和谐。也就是学会建立呼吸肌肉与发声肌肉之间的平衡。它们两者之间应是和谐的关系,掌握和解决了这一对矛盾,则发声技巧就会达到一个高度。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的喉部肌肉只有在吸气时是放松的,从呼气的那一刹那喉肌就开始收缩了,这是一种生理本能和条件发射,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是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研究和需要解决的。我们应该学习一些生理知识,包括一些解剖知识,虽然知道了这些也不能保证就能解决发声技巧但至少是有益的。下面我们结合和谐观点来探讨解决发声中的一些问题。
2.怎样才能实现发声的和谐
发声的和谐主要是使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协调配合,只有把这一对矛盾解决了,随着不断的正确的实践,发声技术就会日臻完善,歌唱就比较容易走入一个相对自如的境界了。要做到发声的和谐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动”“静”明确、“松”“紧”有序。“动”:指的是在歌唱中的呼吸是“动”态的,意即气息是主动地并且是流动的。“静”指的是在歌唱发声中喉头声带的位置相对来说是“静”态的,即相对处于一个恰当的稳定的位置、状态。歌唱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就是喉头了,喉头哪怕是一丝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发声的整体效果,所以一定要稳住喉头,唯有如此喉咙这一高级乐器才能很好的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作用。因为发声器官的不稳定是歌唱中声音不稳定、不统一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做到“动”、“静”明确则就可以使气息流动,腔体通畅、声音通透、稳定、连贯。松紧有序:“松”指的就是喉外肌系在歌唱中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不使劲、不帮忙。“紧”就是指喉内肌系在歌唱的过程中积极调节,使得声带闭合紧密,张力增加,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音高。如果在歌唱发声中能够做到以上要求,则可以发出和谐优美的声音。
3.建立正确的歌唱起音
呼吸与发声协调与否集中体现在歌唱的起音中。歌唱中我们对于许多歌唱器官是间接控制的。所以歌唱难就难在我们不能直接控制这些参与歌唱的器官。但是我们通过间接地正确控制一样可以驾驭这些歌唱器官。建立和谐的发声从技术方面讲首要的就是要解决正确的起音问题,一个正确的发声起音是关键,因为如果起音不正确,在歌唱的过程中再想调节就晚了。所以,发音的一开始就要保证在歌唱的发声过程中声带要通过呼气产生的压力闭合并产生振动形成音波。从生理学和音响学来讲,良好的发声就是声带振动要和谐,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放松喉外肌系的同时要拉紧喉内肌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松内紧。只有这样才能发出通畅的,自然的,悦耳的声音,没有任何杂音。所谓天籁之音就是指这种没有任何杂音,纯美的声音。起音:起音是发声技巧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确的起音是良好发声的基础,所以,作为歌者就是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确的起音。其要点就是在呼吸肌肉与声门之间建立最有效的平衡。古美声学派的大师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用来检测良好发声的古老的办法就是把烛火或小镜子放在歌唱者的嘴前,要求歌唱时烛火不晃或镜子上没有雾气。正确的起音是恰当的气息、恰当的声带闭合恰当的喉头位置协调一致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到了空气动力学中的贝努力效应。
4.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
贝努里效应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现象,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比如喷雾器就利用了这一原理,再比如:把两张纸垂直的放在嘴的两边,中间隔开几公分的距离,然后往他们之间吹气,这两张纸将会被拉到一起,并会开始振动。这是由于两张纸之间气流流速较快,气压较低,致使外侧的大气压力就把纸往中间压,使它们靠拢,好像是被“吸”在一起似得。同样,在歌唱中,当气息经过声门时,由于声门之间的压力减低,这时声门闭合,气息暂时停止,然后气息再次冲开声门,如此循环反复。所以,发声的和谐就是首先要获得正确的起音,然后,经过不断的实践把这一技巧熟练地掌握。建立良好的起音有一个很好很普遍的的方法就是轻柔的打哈欠。这一方法在声乐中有很好的作用,许多教师也都采用这一手段,不同的是大多数教师用哈欠来使学生体会打开喉咙,这很好,其实哈欠也可以用来体会如何正确的起音。哈欠完全符合软起音的要求,尤其是对硬起音使用过多的人和喉咙较紧的人非常适用。练声之初先练起音,练习非常轻柔的哈欠,熟练了以后也可以带上一些母音的练习,再熟练了可以在单音上做渐强渐弱的练习。其实这一过程和弦乐里练习拉空弦是一个道理。拉空弦相当于弦乐的起音,需要的是琴弓和琴弦接触动作的协调,声乐中的起音也是一样,只不过弦乐更容易一些,手的动作和力度演奏者是直接可以控制的。声乐则更加抽象一些,但是道理都是相同的,可以融会贯通。发声中,气息就好比是拉动的琴弓,声带就好像是琴弦,气息吸进呼出就像手持琴弓来回的挥动。所以,起音就是练习呼吸与声带之间动作的和谐、协调。什么时候这一动作协调了,也就掌握了良好的起音。由此发展下去,逐渐增加练习的内容和提高练习程度,掌握熟练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发声技巧了。这就为进一步正确的歌唱打下了良好的技术上的基础。
结束语:
和谐理念对歌唱艺术的指导作用,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完善。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是一个大的课题和系统工程。我坚信把和谐理念用于歌唱中让它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写这样一个论文题目,我的本意更多的是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总结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文化理论,在和谐文化的背景和谐理念的指导下,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焕发出新的光彩、发挥新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与时俱进的既有正确的歌唱理念,又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声乐人才,推动我们声乐事业的发展。其实,和谐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和谐无处不在,主要取决于我们怎么发现它怎么掌握它。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威廉.文纳(美)《歌唱的机理与技巧》李维渤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马腊费奥迪(意)《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郭清波,男,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演唱、声乐理论;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