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作者】 刘宏波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使用是粉笔加黑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学习时间内几乎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而本质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留出大片“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和发现,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中职学校的学生好动手的习惯,决定了他们不喜欢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空白
【正文】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受到人们的青睐,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只有读了大学才有出息,所以很多家长都祈求子女考取高中或者是出高价自费高中,将来去读大学,而来读职校的只是没有考取高中、基础差、调皮的学生来读。这大批学习能力极低的学生涌入,导致班级程度差很大,学生学习的能力反差更大。而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学生的脑袋当作容器,塞得满满的,学生没有什么自由思考的时空。其实,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下一点“空白”可以“虚实相生”,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
  一、“空白”艺术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空白”艺术教学能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也能让学生“好动”的习惯得到最好的发挥。
  (二)“空白”艺术教学能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空白”艺术教育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空白”艺术教学能调动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空白”艺术教学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空白”艺术教学能度提高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空白”艺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一方面,教师必须于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精心的研究和策划,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每道题、每句话都应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空白”中,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恰当的使用“空白”艺术的教学艺术
  (一)、新课引入时留下空白,能激起中职学校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把某些知识有意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发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上课伊始,学生从课间活动转入课堂学习,情绪还没有安定下来,注意力一般来说还不集中,能否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学的新知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新知时,设置一定的空白,既能很快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更能使学生对所要学的新知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二)、在思考问题上留出空白,让中职学校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具有它的流畅性,教师的旁证博引,妙语联珠自然重要,但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效果未必最佳。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要在讲解的过程中会适时、适当的停顿,在讲到重、难点时,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讲到新旧知识的连结处时要适当停顿,等学生完成思考之后,再进一步向新知识讲解延伸。而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这种弊病,没有关注到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的事实;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5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发展创新,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三)、在知识讲解过程中留出空白,能让中职学校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索过程中,如果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四)、在心理上留出空白,能点燃中职学校学生探索的热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形式主义为问而问,信口开河随意提问,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教师应于无疑处设疑,从教材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于枯燥无味中设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可收到奇效。
  (五)、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留下空白,能引发中职学校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日益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众所周知,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将编者的意图全部在教材中加以说明。比如教材中例题后的“想一想”,以及有些内容叙述中的“......”,还有一些别具匠心的习题等部分都含有内容丰富的潜台词。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仔细体会,而这就需要教者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后,再引导学生将隐藏的知识挖掘出来,使含蓄的知识得以展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
  (六)、在学完新知后留下空白,让中职学校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一次探索、发明和再创造的过程。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对这一过程留有较完整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完新知后,我经常设置空白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获得这个知识的?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悟出学习的规律,逐步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结构的日益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授人以鱼,享受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益。总而言之,在课堂上适当的“留白”有利于实践探索和对话互动,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叶长文.《论教学布白的艺术》.《课程教材教法》.出版社2003年。
  [4]《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田慧生等编著.《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 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