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网络环境下的微创新课堂——新课程背景下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作者】 慕子怡
【机构】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们学校的机房可以上网了”学生互相传递着这个令他们激动的消息。而对于我们老师,好像并不希望这样。为什么?课堂难以管理,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些学生上网互相传递不良信息,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某些学生在偷偷地笑、窃窃私语等等。那种表情当然不是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兴奋,为老师的精彩“演讲”折服!怎么办?关网!我认为是计算机老师不得已的决定。网络社会已成为人类的第二个生存社会,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不会问百度,自己去找答案或者解决办法。
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1988年全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我们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 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但不可否认网络社会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因此对不良的道德行为认识模糊,在网络社会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易受到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如何做一个“网络社会”的好学生?信息技术必修第六章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这节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交流机会。而新课程标准下课程内容问题化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系列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对自己过去在网上的一些行为进行反思。“问题”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问题的欲望。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吸收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我们一直在言传,网上会传播不良信息诸如色情、暴力、邪教、恐怖毒化了网上“空气”,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危害;学生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诸如在网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信息垃圾泛滥成灾,使人们无所适从,难于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这些归纳总结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总是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一般说,课程内容问题化有两种基本的操作方法:一种是将教材中的定论式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链接起来,使学生逐一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尝试与学习,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这节课中并不需要老师照本宣科,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高中学生上网在干什么?
2、 网友的话是否可信?
3、 网上表现与现实生活一致吗?
4、 网上是否用过不文明语言?
5、 遇到不文明网友你会怎样?
6、 你想过在网上交友吗?可信吗?
7、 是否赞同黑客行为?
学生带着以上几个问题思考并阅读教材中的网络道德规范和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就能激发学生对自己过去在网上的一些行为进行反思,学生进行思考后,回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些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依靠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技术及网络道德规范来解决这些问题)。
而有了以上理性认识之后,学生的思考还是非常浅显,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课程内容问题化的第二种方法教师提供一些蕴含实际问题的、与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任务情景”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性学习,这时,“认知”即课题,完成课题就会学到知识,并且习得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接下来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某中学校园网站上的论坛刚开通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生了震惊全校的事件。由于该论坛系统采取完全开放的方式,任何人在校园网的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以虚假身份或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于是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问题。一天下午有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往论坛上发了大量的帖子,部分内容粗俗下流,恶浊不堪,还有对个别老师的恶毒谩骂攻击。”这个事例其实与我们学校发生的一些情况比较类似,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并做必要的指导。通过此案例的讨论学生将课本上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真实任务情景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了对于几个关键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1、 能不能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2、 网上能不能找到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3、 今后你能指出网络安全行为中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吗?并且能说出触犯了第几条?
4、 能否做一个“网络社会”的好学生?
以上四个问题就不是简单可以用“能”或者“不能”来回答,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真实情景分析得出结论。老师提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借助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产生的力量。尽管课程内容问题化的问题设计在质和量方面还有可斟酌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的总体思路清晰主动探究也好、实际商议也好,都得用“问题”来引导。将我们的课本内容变为一个个问题的探讨,都有可能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
课堂是教学效果发挥的主阵地,而课程内容如何有效的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我们老师备课授课的主要目的。如果能够有效的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利用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进而落实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答,也是各个阶段的老师必须要研究和深入学习的!
在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1988年全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我们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 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但不可否认网络社会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因此对不良的道德行为认识模糊,在网络社会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易受到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如何做一个“网络社会”的好学生?信息技术必修第六章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这节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交流机会。而新课程标准下课程内容问题化针对课程内容,设计系列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对自己过去在网上的一些行为进行反思。“问题”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人们产生问题的欲望。课程内容问题化,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吸收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我们一直在言传,网上会传播不良信息诸如色情、暴力、邪教、恐怖毒化了网上“空气”,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危害;学生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诸如在网上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信息垃圾泛滥成灾,使人们无所适从,难于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这些归纳总结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总是显得过于苍白无力!
一般说,课程内容问题化有两种基本的操作方法:一种是将教材中的定论式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链接起来,使学生逐一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尝试与学习,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这节课中并不需要老师照本宣科,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高中学生上网在干什么?
2、 网友的话是否可信?
3、 网上表现与现实生活一致吗?
4、 网上是否用过不文明语言?
5、 遇到不文明网友你会怎样?
6、 你想过在网上交友吗?可信吗?
7、 是否赞同黑客行为?
学生带着以上几个问题思考并阅读教材中的网络道德规范和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就能激发学生对自己过去在网上的一些行为进行反思,学生进行思考后,回答下面的问题“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些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依靠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技术及网络道德规范来解决这些问题)。
而有了以上理性认识之后,学生的思考还是非常浅显,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课程内容问题化的第二种方法教师提供一些蕴含实际问题的、与当前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一种“真实任务情景”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性学习,这时,“认知”即课题,完成课题就会学到知识,并且习得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接下来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某中学校园网站上的论坛刚开通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生了震惊全校的事件。由于该论坛系统采取完全开放的方式,任何人在校园网的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以虚假身份或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于是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问题。一天下午有学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往论坛上发了大量的帖子,部分内容粗俗下流,恶浊不堪,还有对个别老师的恶毒谩骂攻击。”这个事例其实与我们学校发生的一些情况比较类似,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并做必要的指导。通过此案例的讨论学生将课本上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真实任务情景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了对于几个关键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1、 能不能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2、 网上能不能找到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
3、 今后你能指出网络安全行为中触犯了哪些法律法规吗?并且能说出触犯了第几条?
4、 能否做一个“网络社会”的好学生?
以上四个问题就不是简单可以用“能”或者“不能”来回答,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真实情景分析得出结论。老师提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借助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产生的力量。尽管课程内容问题化的问题设计在质和量方面还有可斟酌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的总体思路清晰主动探究也好、实际商议也好,都得用“问题”来引导。将我们的课本内容变为一个个问题的探讨,都有可能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
课堂是教学效果发挥的主阵地,而课程内容如何有效的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是我们老师备课授课的主要目的。如果能够有效的将课程内容问题化,利用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进而落实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答,也是各个阶段的老师必须要研究和深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