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强化小组建设,让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作者】 普天敏 詹 东

【机构】 云南省牟定县高平中心小学

【摘要】目前,各地正在大规模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其中“小组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备受推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小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的问题。本文从“小组建设”的视角,阐述了以小组建设达成真正的合作学习的一些优化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管理;培训;评价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能使学 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和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而“学习小组”是基于“合作学习”成立的学生组织,所以,小组建设是合作学习必须跨出的第一步。那么,如何以科学、合理的小组建设来实现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呢?
  一、合理分工,加强学习小组的管理
  一般来说,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等原则把一个班分成几个4至6人的小组,这只是小组建设在形式上的呈现,但更重要的是追求其内涵的发展,只有从形式走向实质,才能使小组建设真正为学生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和发挥效能。
  1.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对小组的学习和成功有所贡献,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责任到人、人人尽责是合作学习区别于小组学习的根本标志。在小组中,我们要通过资源、角色等的分配,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互相支持、互相督促,形成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局面。
  我们以6人小组为例,可设定6个职务,即主持人(可由组长兼任)、教练员(可由副组长兼任)、报告员、观察员、检查员和记录员,对于这些职务的分配,教师既征求学生的意见,同时又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特长来加以安排。如主持人负责本组的合作学习,此人组织管理能力需要强一些;教练员要在学习上帮助、指导他人,此人学习能力需要强一些;报告员负责汇报本组结论与答案,此人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强一些;观察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好本组人员的观察,此人需要细心稳重;检查员负责本组的纪律情况,此人自己首先要能以身作则;记录员在观察、实验后需要作好认真记录,要求此人书写清楚、工整,并有较快的速度。当然,职务的名称和职责是可以根据小组学习的需要变更的,如果小组人数增多或减少,可以增加职务或把其中一些职务进行合并。
  组内分工落实后,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对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小组内组员的磨合、发展情况,以及课堂内不同的合作学习内容,对分工、职责做相应调整优化,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以达成合作学习的最优化。
  2.依“法”治理,促良好学风形成。学习小组成立后,各小组要结合小组实际情况,建立由小组成员共同通过的组内规范,如《小组公约》《小组合作学习规范》等,内容要包括从常规的到校、卫生、纪律到课堂的参与、学习状态、作业等,从而约束本组成员守“法”。这样,整个班级、小组的管理形成了一张“法”中有“规”,“规”中有“约”,相互约束的“法”网,各小组在管理中就有“法”可依,在处理问题上就会做到“公正、公平、合理、信服”,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才会逐步提高,一个小组的良好学风才能逐渐形成。
  3.经营小组文化,增强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使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同级的其他同学,从而形成一个合作的氛围,同学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文化建设,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集体主义观自然形成。
  首先是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其次是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再次是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后,制定出本学习小组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做到目标清晰,人人明确。然后是制作团队名片,综合以上内容,结合小组公约制成一张“团队名片”,让每组都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促使团队成员都去努力,以团队的进步为荣。有条件的,可选择或编创自己组歌,还可创设小组集体照等。
  二、常规培训,促进学习小组的发展
  对学习小组的常规性的课堂训练必不可少。对于学习小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成的基础上,而应该在健全、发展上下功夫。要想让学习小组的教育功能更加凸显, 日常教育教学中常规性的课堂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1.组长培训。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是教师的帮手,既是小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在合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组长培训至关重要。一是明确组长的责任和作用,增强他们的职责意识,提高小组长在学习小组中有关在小组管理、指导、组织、协调、检查、评比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他们一阶段来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让小组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暖;三是要让组长享有一定的特权,并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荣耀感,是激发他们对小组更加尽心尽力工作的源泉;四是帮助组长培养各学科组长,在某些学科上让学科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科组长,这样既能给学习组长减负,又能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2.组员培训。组员的素质是我们小组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所以组员的培训也必不可少。一是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教会学习困难的同学学习,让学习困难的同学把知识也学得懂的过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不但不会影响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二是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这需要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心里时刻记着他们,关注他们;三是积极去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以及培训,可以开展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学困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团结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
  3.学习常规培训。为了规范课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要进行一些学习常规的培训。如要求小组讨论时,每小组先指定一位学生做中心发言人;然后小组内轮流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中间不能打断别人,并准备补充或质疑;最后再自由发言,小组长总结归纳,发言记录员要做好记录。组员要以小组名义积极展示,展示要有规范的起始性语句,并能分条分点阐述,发言或展示过程中还要注意礼貌用语。  
  三、科学评价,保障小组的持久合作
  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课堂上既可以有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从时间段上来说,我们可以采取每堂课一点评、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方式来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个人。
  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不应该仅偏重于对学习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就能公正、全面地评价,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价结果要及时记录,按时汇总,张榜公布。可设计各种表格便于记录,公布之后予以奖励。
  总之,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学习小组的建设,才能达成真正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参考文献:
  [1]徐根泉.以科学的小组建设达成真正的合作学习[J].基础教育参考,2015,0(2)
  [2]田婕.海阔天空看未来——浅谈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J].科学与财富,2014,(4)
  [3]冯海东.强化小组建设,给力高效课堂[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5,0(2)
  [4]向东芳.浅谈小组管理与建设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