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 马太菊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广大中小学将陆续走上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道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将成为各校课程建构的一件大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各校能够遵循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那将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早日构建本校的校本课程体系,踏上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健康之路。
一、必要性原则
①新课改的要求。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②文化传承的需要。分析本土,巴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为了传承巴中历史文化传统,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的精华,争做文明的龙城人,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与校园,有必要开发本课程,这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形成认识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为构建和谐常州献策出力显得重要而迫切。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谁而言的,即由谁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个大相径庭之处,即国家课程都是由专家学者研究和编制的,而校本课程既不是学者专家,也不是学校领导干部说了算,而是由教师说了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人。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的多元角色转变。教师的职业价值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教师不能过分独立,不能迷信自己,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又要注意和学校领导经常进行交流协商,和家长、社区其它人士进行合作,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三、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是针对师生选用校本课程而言的。选择性原则给予学校、教师、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权利。假如我们把学校的校本课程从来源上进行分类,无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这类校本课程针对性比较强,比较受学生欢迎;另一类是教师借鉴他校的校本课程。对于他校的校本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性原则,树立在扬弃基础上借鉴的观念,要进行精心筛选。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筛选得到的校本课程,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是否感兴趣,他们又要经过一个选择的过程。运用选择性原则的关键是:①是学生的兴趣需要肯定是形形色色的,教师在筛选校本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周到,尽量针对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②是正因为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筛选校本课程时应该注意内容要广,数量要多,尽可能地开发一定数量的小型、甚至是微型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校本课程。
四、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主要涉及到如何很好地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我们说,开发过后的如何实施校本课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实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一些细节问题,确保校本课程能高质量地实施。而灵活机动地实施校本课程,能提高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质量。灵活机动地实施校本课程,就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在组织形式上要灵活机动,如可以灵活运用调查、采访、参观、表演、演讲、朗读、游戏等形式;其次时间上也可以灵活机动,一周三课时可以连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最后在地点上也可以灵活机动,注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确保学生对于校本课程这一新事物既保持高涨的热情,又能在参与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五、渐进性原则
所谓渐进性原则,即校本课程是个新事物,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非常熟悉,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它是个螺旋上升,从量变到质变,从感性向理性的不断转化的漫长过程。不论是对于学校,还是教师和学生个人,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尚在起始阶段,如果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是违背科学,不切实际的。校本课程在开设年级上是从一年级起步,逐渐向高的年级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作为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教师将和校本课程一起成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将越来越鲜明,富有个性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和教师不能麻痹大意,要勤于学习领会关于校本课程方面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有关校本课程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及时进行教育反思,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开发,一边实施,一边反思,一边改进完善,真正把校本课程当作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下转第50页)(上接第22页)生个性,促进教师成长,形成办学特色的一门重要的学校课程。
六、可行性原则
①提供了理论条件:注意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一般是立足本土特色,就是要发掘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或者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资源。学校可以认真调查研究,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名胜景观、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结构等实际,进行资源整合,注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注重本土文化特点。这样确定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就具有它的实效性。②提供了物质保证:平昌中学地处素有“小山城”之称的川北重镇平昌县城中心地带,省级旅游风景区——佛头山森林公园下,有一座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质量优良,社会普遍赞誉的古老名校——四川省平昌中学。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容丰富的基地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校本课程建设必须扎根于地方和学校资源这块沃土。③前人为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4年起我校就开设了本课程,一些任课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七、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力批判的精神。就校本课程的类型而言,它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做事能力。校本课程的教学环境应该是一种开放、宽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
八、实用性原则
实际性原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首要原则,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坚持从各方面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有实际意义、有实用价值、有活力的校本课程来。
一、必要性原则
①新课改的要求。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历史、地理和自然资源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为本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②文化传承的需要。分析本土,巴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为了传承巴中历史文化传统,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的精华,争做文明的龙城人,努力构建和谐的城市与校园,有必要开发本课程,这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形成认识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为构建和谐常州献策出力显得重要而迫切。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谁而言的,即由谁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个大相径庭之处,即国家课程都是由专家学者研究和编制的,而校本课程既不是学者专家,也不是学校领导干部说了算,而是由教师说了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人。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的多元角色转变。教师的职业价值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教师不能过分独立,不能迷信自己,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又要注意和学校领导经常进行交流协商,和家长、社区其它人士进行合作,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三、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是针对师生选用校本课程而言的。选择性原则给予学校、教师、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权利。假如我们把学校的校本课程从来源上进行分类,无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这类校本课程针对性比较强,比较受学生欢迎;另一类是教师借鉴他校的校本课程。对于他校的校本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性原则,树立在扬弃基础上借鉴的观念,要进行精心筛选。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筛选得到的校本课程,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是否感兴趣,他们又要经过一个选择的过程。运用选择性原则的关键是:①是学生的兴趣需要肯定是形形色色的,教师在筛选校本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周到,尽量针对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②是正因为学生的兴趣需要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筛选校本课程时应该注意内容要广,数量要多,尽可能地开发一定数量的小型、甚至是微型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胃口的校本课程。
四、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主要涉及到如何很好地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我们说,开发过后的如何实施校本课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实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一些细节问题,确保校本课程能高质量地实施。而灵活机动地实施校本课程,能提高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质量。灵活机动地实施校本课程,就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在组织形式上要灵活机动,如可以灵活运用调查、采访、参观、表演、演讲、朗读、游戏等形式;其次时间上也可以灵活机动,一周三课时可以连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最后在地点上也可以灵活机动,注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确保学生对于校本课程这一新事物既保持高涨的热情,又能在参与学习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五、渐进性原则
所谓渐进性原则,即校本课程是个新事物,对于大家来说并不是非常熟悉,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它是个螺旋上升,从量变到质变,从感性向理性的不断转化的漫长过程。不论是对于学校,还是教师和学生个人,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尚在起始阶段,如果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理想境界,这是违背科学,不切实际的。校本课程在开设年级上是从一年级起步,逐渐向高的年级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作为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教师将和校本课程一起成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将越来越鲜明,富有个性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和教师不能麻痹大意,要勤于学习领会关于校本课程方面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有关校本课程实践操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及时进行教育反思,做到一边学习,一边开发,一边实施,一边反思,一边改进完善,真正把校本课程当作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下转第50页)(上接第22页)生个性,促进教师成长,形成办学特色的一门重要的学校课程。
六、可行性原则
①提供了理论条件:注意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一般是立足本土特色,就是要发掘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或者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资源。学校可以认真调查研究,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名胜景观、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结构等实际,进行资源整合,注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注重内容的综合性,注重本土文化特点。这样确定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就具有它的实效性。②提供了物质保证:平昌中学地处素有“小山城”之称的川北重镇平昌县城中心地带,省级旅游风景区——佛头山森林公园下,有一座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质量优良,社会普遍赞誉的古老名校——四川省平昌中学。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容丰富的基地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校本课程建设必须扎根于地方和学校资源这块沃土。③前人为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04年起我校就开设了本课程,一些任课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七、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取向是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力批判的精神。就校本课程的类型而言,它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做事能力。校本课程的教学环境应该是一种开放、宽松、平等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要求学生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
八、实用性原则
实际性原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首要原则,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坚持从各方面实际出发,才能开发出有实际意义、有实用价值、有活力的校本课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