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规律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运用
【作者】 宋德聪
【机构】 云南省镇雄县第一中学
【摘要】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关键。规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结合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就如何搞好物理规律教学,从重要性、特点以及教学中该如何做进行一系列的论述。【关键词】物理;规律;教学;问题
【正文】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听到不少学生说物理难学,究其原因,其他一是在于未能准确地把握概念,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运动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提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反映了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学生把握女孩子物理规律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本身,还要对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更重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此,进行物理规律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以及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此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达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规律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的,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在虽然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五、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一些有关物理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物理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果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耻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有的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有的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对规律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如学生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上会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这样的错误,这就给学生正确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总之,我认为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勇于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不断地提高物理规律教学的水平。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听到不少学生说物理难学,究其原因,其他一是在于未能准确地把握概念,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运动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提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反映了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学生把握女孩子物理规律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物理规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本身,还要对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更重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此,进行物理规律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规律本身反映了物理现象中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以及有关物理量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此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达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结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I、U、R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R=U/I。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某个物理规律现象或物理过程的变化规律的,而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在虽然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五、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灵活应用,因为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就在于能够运用物理规律去解决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一些有关物理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物理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果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耻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有的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有的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对规律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如学生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上会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这样的错误,这就给学生正确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总之,我认为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勇于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不断地提高物理规律教学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