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构建“3135”高效课堂

【作者】 何海莉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方面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均衡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均衡发展,在班级里实施均衡发展教学理念则是促进全班学生共同成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学科“课程标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学习各地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在总结茅箭十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茅箭区教研室提出来茅箭特色的“3135”课堂理念及模式。“3135”概括起来是指三重理念,一个载体,三种学习方式,五环导学。三重理念指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个载体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三种学习方式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环导学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达标检测—拓展应用。
  教育均衡发展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平等教育,使每个学生获得的教学效果相对均衡,获得的知识、能力相对均衡,获得的发展相对均衡。如何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运用“31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习的潜能使学生获得的发展相对均衡
  教育均衡发展倡导学生获得的发展相对均衡,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相对均衡的发展,就应该开发好导学案,用好导学案,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导学案是“3135”的唯一而核心的载体,导学案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拿到导学案后,记忆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导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老师,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自觉查找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借助导学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开发了学习潜能,使学生获得的发展相对均衡。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使学生获得的教学效果相对均衡。
  如何才能使学生获得的教学效果相对均衡呢?在教学过程中药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的要求,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目标永远是指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一篇新课时,教师不急于立即给予“教”,而应引导学生充分用好导学案,以导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根据导学案设置的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主体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接着老师再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研究、切磋,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获得效果相对均衡的成果。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指导“学”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重视抓学生先“学”,并在指导“学”上功夫。教育学生树立“自己能干的事,不留给老师干”的观念,做语文学习的主人,遇到问题,尽量不依赖教师,而是大胆思考猜测。通过学生的先“学”,接下来老师需要“教”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获得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得到培养。作为教育者,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这样学生获得的教学效果相对均衡。 
  三、创建以学生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探究模式,使学生在平等教育下获得新的知识
  教育均衡发展倡导平等教育。平等教育就是学生在共同的合作学习中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以学生共同体为主的合作模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首先,我注重了要选择让学生分组讨论所需要提出的问题,而不是盲目的提,也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少而精。往往一节研讨课 首先在组里先进行研究,特别注重问题的选择,一般每次让学生分组讨论都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讨论的方向很明确,焦点很集中,所以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讨论出结果;另一方面,我也注重涉及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思维常常超出我的想象,有几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均出现了我意料之外的方法,这也使每个小组之前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学生得到了平等教育的均衡教育,老师也受益匪浅、教学相长。
  其次,在学习新课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目标性、问题性。“目标性”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而适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问题性”是指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激情。
  再次,在新的知识、技能形成时,小组讨论要给每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在“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暴露学生知识、技能的缺陷,再借助集体的力量,发挥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九年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而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要在推行教育课改的同时积极倡导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