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
【作者】 刘世祥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宣丰小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积极创设讨论氛围,又要抓住讨论的层次,加强小组讨论的建设。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才能保持较深的记忆,才能在小组讨论中增长新知识,开阔思路,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讨论;有效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中,却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课堂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每次小组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观众的位置。
(2)学生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学生往往是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就没事了,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更不会把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有一点是,小组讨论中回答问题的多,而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的却很少。
(4)教师分组指导不到位。特别是分组讨论时,教师一般只是在各组中巡视,注重小组讨论的气氛较多,而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是否有理解难度,是否有新的问题发现等却关注不够。另外,因为教师注重学生反馈交流时的几个优生的发言情况,而对部分学困生,过问不够,关注不够。
针对上述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发挥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功能,使课堂小组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觉得可从这样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是允许学生争论的地方。
二、要把握讨论的层次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如果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果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探索“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有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已有知识经验,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5整除;另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5的数能被5整除。这两个结论对吗?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结论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同学间讨论,发现这两个结论都对。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该怎样来概括呢?学生马上就会得出: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能被5整除。这样得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
(2)在知识疑难处讨论。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困难。教师如能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容易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目标。如果在此时,能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3)在解题策略上小组讨论。
有解决问题时,如果在策略的应用上展开小组讨论,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方法,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
三、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
小组不论成员有几个,也是个组织,只有加强小组建设,才能使小组活动有序,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习实效。
(1)设置小组长。小组长能组织好小组的讨论、操作、发言等活动,使小组活动有序进行。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
(3)讨论时间的调控。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干脆坐在那儿等待尖子生回答。
(4)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
小组讨论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是一个讨论的场,是一个研究问题、交流信息的场。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积极创设讨论氛围,把握讨论的层次,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启、引、导的牵引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大胆质疑,课堂的小组讨论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而进行探讨,获取知识技能、进行情感交流、促进思维发展等采用的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中,却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现象。课堂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每次小组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观众的位置。
(2)学生讨论不充分、不深入。“形式主义”,“走过场”是课堂讨论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小组讨论时,学生往往是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就没事了,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更不会把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有一点是,小组讨论中回答问题的多,而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的却很少。
(4)教师分组指导不到位。特别是分组讨论时,教师一般只是在各组中巡视,注重小组讨论的气氛较多,而对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是否有理解难度,是否有新的问题发现等却关注不够。另外,因为教师注重学生反馈交流时的几个优生的发言情况,而对部分学困生,过问不够,关注不够。
针对上述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参与率,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发挥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的功能,使课堂小组讨论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我觉得可从这样开展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对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必须加以肯定,至于对与错,那是第二位的,课堂是允许学生争论的地方。
二、要把握讨论的层次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如果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如果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课堂讨论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机的选择。那么,何时进行课堂讨论才恰当呢?
(1)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讨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出现意见不统一,这时安排讨论,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探索“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有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已有知识经验,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0的数能被5整除;另一部分学生会得出:个位上是5的数能被5整除。这两个结论对吗?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结论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同学间讨论,发现这两个结论都对。那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该怎样来概括呢?学生马上就会得出: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能被5整除。这样得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
(2)在知识疑难处讨论。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困难。教师如能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容易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目标。如果在此时,能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3)在解题策略上小组讨论。
有解决问题时,如果在策略的应用上展开小组讨论,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方法,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
三、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
小组不论成员有几个,也是个组织,只有加强小组建设,才能使小组活动有序,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习实效。
(1)设置小组长。小组长能组织好小组的讨论、操作、发言等活动,使小组活动有序进行。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
(3)讨论时间的调控。时间不足,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不少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干脆坐在那儿等待尖子生回答。
(4)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
小组讨论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是一个讨论的场,是一个研究问题、交流信息的场。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既要积极创设讨论氛围,把握讨论的层次,加强小组建设的指导。只有在教师启、引、导的牵引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大胆质疑,课堂的小组讨论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盎然,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