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串”教学在《分离定律》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作者】 黄利花

【机构】 湖北十堰一中

【摘要】“问题串”教学是在新课堂模式中惯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发掘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求知求真的能力,是一个构建高效课堂的好方法。
【关键词】问题串;教学法;应用
【正文】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全面实施课堂改革模式,从传统的“讲授”课堂大力走向“小组共建合作探究”模式,笔者非常有幸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这一模式的转换,全面尝试构建高效课堂,多次尝试不同教学方法与小组合作结合,基本实现“先学后教因学定教”,有了不少感悟,如利用“问题串”有效实施“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节。下面笔者结合此节教学谈谈。
  1.“问题串”教学及问题串设计的研究意义
  建立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有针对的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参与并作出反应,有效指导,促进学生不断达成探究目标,这就是所谓的“问题串”教学。[1] 
  刘冠军、王维先《科学思维方法论》中认为科学思维的发展需要与感性经验相互结合、渗透。[2]由于“问题串”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如此教学,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同时学生会从各个角度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实质,就不同观点展开讨论,从而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激发自主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2.“问题串教学法”在本节的组织
  2.1 预设有意义的设问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会什么。在预设是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不至于低估或高估学生能力。如学生在初中已经学到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此时再介绍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学生完全可以得出相对性状的概念,此时再去设问什么是相对性状已没有太多意义。[3]
  其次要有相关前概念的铺垫—补什么。在杂交实验一中还涉及到初中已学有关植物花、果实种子的知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旧知识遗忘率很高,因此引导探究前有必要结合板图介绍两性花的结构,自花传粉及异花传粉等概念为遗传学术语如杂交、自交等概念知识作了铺垫。
  2.2 突破策略
  事例1.巧妙构思也“穿越”尝试为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在展示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后,笔者建议学生“穿越”一回当孟德尔为大家解释这个结果。小组合作构建现代版解释,尝试阐述3:1分离比的结果。提出问题1: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而不表现出矮茎?学生提出观点1高茎对矮茎对矮茎起显性作用。教师追问为什么起显性作用,起显性作用的是性状还是内在的什么?我们应该补充解释些什么?小组再讨论,组织语言进一步的完善①性状是由内在的某类物质控制,该物质命名为基因,基因和性状一样分显隐性,显性基因会遮盖隐性基因的性状②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一个。提出问题2:F2中为什么又同时出现高和矮?3:1的分离比又是怎么回事?小组合作基于前两个解释的情况下进一步阐述F1如何产生配子进而使得有F23:1的分离比并进行遗传图解的书写。
  通过穿越式的问题串能够很快让学生领悟到孟德尔对杂交结果的合理解释有了很高层次的认识,并且能够认同到假说是为杂交结果而特定的,正确与否还需进一步的演绎推理。
  2.3 存在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①小组活动不突出,个别小组没能充分调动积极性;②在一些细节上处理不到位,如对遗传图解的规范书写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没有及时的要求;③对学生的“唤求知促生成”效果不理想,应该适当控制学生探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④课堂合作时间因学生层次较不好掌控。
  3.“问题串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在课堂上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是高中知识复杂多样,问题串的设置过深、过浅、过偏都不好,精致的问题串要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3.1 注重学习的真实性 
  注重学习的真实性,既做到尊重学生主体,以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来设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又要不依赖于“教材”创设有意义的设问。如,在本节教学的最后,笔者将“豌豆做遗传实验为什么容易取得成功呢?”这一设问作为结课重心,提出以下问题串:①为什么有人拿其他的实验材料会失败?②这说明实验材料的选择起着怎样的作用?③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创造性运用科学方法外还有那些?问题①能够让学生明白实验材料的选择在科学实验中的必要性,问题②③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孟德尔严谨求实、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
  3.2 培养高品质的思维,保持学科特色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理科教程,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其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巧妙的问题串的设置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更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和用于创新的科学思维。[4]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科学家严谨的试验基础上的,都蕴含着科学家创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教学中以经典实验为依托可以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科学前景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美 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 罗星凯等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30-31 
  [2]刘冠军,王维先.科学思维方法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22-24
  [3]张修前:论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中学生物教学,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