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地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策略
【作者】 舒 姣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主观上愿意主动探讨和接受新的知识。课堂上充满艺术性、启迪性的提问更是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调动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瞬间激活课堂讨论,令课堂思想碰撞、火花四溅、生机勃勃,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具体方法如下:
一、提问要在问题情境下进行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场景或氛围。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个试验,也可以是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个小品,或者是以上多种形式的结合。总之,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引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打下了铺垫。如讲台风的形成时,老师可以播放一段台风登陆的视频或者播放台风卫星图片,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后再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难易适中,给学生铺桥搭路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梯度的、层次分明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宜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宜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可以“跳一跳, 摘桃子。”如讲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时,学生都知道是因为空气干燥、降水少。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示除了降水还可以从蒸发量、农作物生长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便很容易联想到是因为春天气温回升快,春天正直农作物播种期,需水量大,而雨季未到达导致的。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问“长江中下游夏8月份出现旱灾的原因有哪些?”待问题解决之后,进一步问“西南地区春季出现旱灾的原因有哪些?”。由此举一反三,使学生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强化。当学生答错或答得不全时,教师不能立即换学生回答或者立刻给出准确答案,而是给学生以辅助性的提示,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问题要有启发性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提问不在于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对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 是否触及教学内容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联系已知去解决未知。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四、提问要善于把握时机
教师提问过早或过晚都会破坏学生的思维程序,难以创设提问的意境,使学生思维疲劳而失去探究性,因而提问必须把握时机,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最好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再点拨和疏导。这样, 学生会进入全神贯注状态, 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具体如下:第一、在枯燥无味处创设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化枯燥为形象,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时区和日界线”内容枯燥,教师可以在讲完区时后,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孕妇在太平洋一艘轮船上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有意思的是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学生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寻找答案。第二、要在知识的衔接处提问,使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学生的思维保持完整性、连续性。第三、在重点、难点处提问,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
五、提问后要及时评价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即时调节的作用。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学生内心对教师的点评充满了期待,哪怕评价是否定的, 只要评价正确、恰当、及时,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关心和公平的对待[2]。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肯定性评价, 会让学生心里无比激动、高兴,会格外珍惜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同时有了极大的信心,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地理学习中。评价不能过于简单,直接说对和不对,应当富有建设性和情感性。如分析北欧西部多峡湾的原因,有同学回答海岸线曲折。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生硬地说错了,换另一个学生答。而是进一步提问“北欧海岸线曲折又是什么外力因素导致的呢?”若学生还是回答不上来,教师进一步问“是流水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还是冰川侵蚀?”通过一步步分解,逐渐降低提问难度,有利于学生串联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总之,教师评价应当及时,要多肯定优点,有分寸地指出不足,鼓励其不断进步。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广大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不足、精益求精、千锤百炼,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并灵活动用,使我们的地理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黄筱青.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J].中等职业教育.2009.02.
[2]刘尔远.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铁道师院学报.1997.08.
一、提问要在问题情境下进行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场景或氛围。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是一个游戏、一个故事、一个问题、一个试验,也可以是一段录像资料、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一个小品,或者是以上多种形式的结合。总之,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引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打下了铺垫。如讲台风的形成时,老师可以播放一段台风登陆的视频或者播放台风卫星图片,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后再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难易适中,给学生铺桥搭路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难易、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梯度的、层次分明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宜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宜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可以“跳一跳, 摘桃子。”如讲华北地区春旱的原因时,学生都知道是因为空气干燥、降水少。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示除了降水还可以从蒸发量、农作物生长方面进行分析,学生便很容易联想到是因为春天气温回升快,春天正直农作物播种期,需水量大,而雨季未到达导致的。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问“长江中下游夏8月份出现旱灾的原因有哪些?”待问题解决之后,进一步问“西南地区春季出现旱灾的原因有哪些?”。由此举一反三,使学生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强化。当学生答错或答得不全时,教师不能立即换学生回答或者立刻给出准确答案,而是给学生以辅助性的提示,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问题要有启发性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提问不在于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对教学起着关键的作用, 是否触及教学内容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触类旁通,联系已知去解决未知。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四、提问要善于把握时机
教师提问过早或过晚都会破坏学生的思维程序,难以创设提问的意境,使学生思维疲劳而失去探究性,因而提问必须把握时机,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最好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再点拨和疏导。这样, 学生会进入全神贯注状态, 会有茅塞顿开之感。具体如下:第一、在枯燥无味处创设问题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化枯燥为形象,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时区和日界线”内容枯燥,教师可以在讲完区时后,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孕妇在太平洋一艘轮船上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有意思的是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学生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呢?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寻找答案。第二、要在知识的衔接处提问,使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学生的思维保持完整性、连续性。第三、在重点、难点处提问,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知识。
五、提问后要及时评价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即时调节的作用。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学生内心对教师的点评充满了期待,哪怕评价是否定的, 只要评价正确、恰当、及时,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关心和公平的对待[2]。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肯定性评价, 会让学生心里无比激动、高兴,会格外珍惜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同时有了极大的信心,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地理学习中。评价不能过于简单,直接说对和不对,应当富有建设性和情感性。如分析北欧西部多峡湾的原因,有同学回答海岸线曲折。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生硬地说错了,换另一个学生答。而是进一步提问“北欧海岸线曲折又是什么外力因素导致的呢?”若学生还是回答不上来,教师进一步问“是流水侵蚀、冰川侵蚀、风力侵蚀还是冰川侵蚀?”通过一步步分解,逐渐降低提问难度,有利于学生串联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时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总之,教师评价应当及时,要多肯定优点,有分寸地指出不足,鼓励其不断进步。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广大地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不足、精益求精、千锤百炼,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并灵活动用,使我们的地理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黄筱青.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J].中等职业教育.2009.02.
[2]刘尔远.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铁道师院学报.199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