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琵琶无语话人生——《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人生关联

【作者】 洪 云

【机构】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恩玲中学

【摘要】琵琶曲,是琵琶女的音乐语言;琵琶女演奏的乐章,是她生命半世经历的展示。琵琶女借助于音乐这个媒介,倾诉了她内心世界和坎坷经历。琵琶女借助三次演奏,将自己起伏波折的一生,演绎成一段精美乐曲。作为琵琶女的知音,作者在感受到乐曲的深刻内涵之后,在的内心将音乐转化成自己人生经历,写成一首名诗而流传千古。
【关键词】琵琶行;琵琶曲;演奏;人生关联
【正文】 
  唐元和十年六月,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平日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的白居易,在藩镇势力刺死宰相武元衡后,挺身而出,力主讨贼,被人弹劾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并罗织罪名,贬为江州司马。脍炙古今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就作于他贬官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作品中,诗人用华丽的语言描绘出音乐的美妙,用凄凉的情感诉说俩人的经历,把琵琶女视为知音,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发于人生境遇,止于心灵共鸣,将美妙的音乐和生命的悲凉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将《琵琶行》编排在第二单元讲读篇目中,是一篇必修课文。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常常把诗歌的故事情节、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作为课文的重难点来讲解,特别是把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作为难点来突破。这样的课堂设计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文学作品中对音乐描写的篇章本来也就不多,选入教材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就更少了。课堂上把描写音乐的内容和手法作为重点来讲述,是拓展学生有关音乐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必要过程。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忽略了琵琶女在演奏时音乐之中所蕴含的内容。琵琶曲,是琵琶女的音乐语言;琵琶女演奏的乐章,是她生命半世经历的展示。琵琶女借助于音乐这个媒介,倾诉了她心中的“无限事”,表达了她“平身不得志”。将自己起伏波折的一生,演绎成一段精美乐曲,流淌于手指琴弦之间。作为琵琶女的知音,作者在感受到乐曲的深刻内涵之后,如何将音乐转化成人生经历,又如何用文字巧妙地把它展示在我们面前,是课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在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教师应当将这一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对这些经典的音乐描写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理解作者隐藏在描写手法这一华丽外表下的深刻内涵,曲径通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讲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教师要理解它的内涵,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侧重于琵琶女的情而不是琵琶的音。“善言者言言外之言,善听者听音外之音”,琵琶女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演绎成一曲曲乐章。音乐是她人生的艺术写照,一曲曲乐章就是她一段段人生经历,一个个音符就是她一缕缕痛苦的情丝,千百年来一直引起着读者强烈的共鸣。白居易将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用沉重的汉字浇铸诗句,用文字展示了琵琶女坎坷的一生。琵琶女的演奏共有三次,是她情感酝酿发展的三个阶段;而第二次演奏是音乐表达的主体,这部分的描写分为三个乐章,分别展示着她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琵琶演奏是在诗人经过“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的蓄势之后,用“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写出忽然听到琵琶声惊喜。“主人忘归客不发”足见诗人对音乐的渴望和琵琶声音的美妙。以主人、客人的忘情反衬出了琵琶琴声的优美迷人,这是琵琶女演奏的引子,是澎湃激情的铺垫。
  第二次琵琶演奏是诗歌音乐描写中的主体,是琵琶女人生不同阶段的展示,按其表达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序曲
  在诗人的盛邀之下,琵琶女带着几分迟疑羞涩,最终抱起了琵琶,开始了她坎坷人生的演绎。或是得知诗人是来自京城而产生了千里乡情的亲切,或是多年独守空船的寂寞使她产生了强烈倾诉的愿望。简单的转轴、拨弦,虽“未成曲调”,却已含情脉脉了。每一根弦,每一个音,都压抑幽咽,好像在倾诉着自己的失意。“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貌似在猜测乐曲的内涵,实际上已经拉开了琵琶无言话人生的序幕,暗示着琵琶曲中深藏着琵琶女心中的悲愤和辛酸的身世。
  二、主体
  主旋律部分的演奏,三个层次展示了琵琶女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琵琶女轻拢慢捻,又抹又挑,弹奏了一曲表现神境中虚无缥缈美好生活的《霓裳羽衣曲》,紧接着又弹奏了一曲展现轻盈柔美舞姿的《六幺(绿腰)》。两曲欢快的音乐,嘈杂而雄壮的大弦如阵阵疾风骤雨,清幽而细密的小弦如声声喃喃私语。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之声。琵琶声“如急雨”般的急促,“如私语”般的轻柔,如“珠落玉盘”般的清脆,展现了琵琶女愉悦的心情。这段乐曲,琵琶女用音乐诉说了她年轻貌美之时,在京城美好生活:出身于繁华的京城,才貌双全,大红大紫,名满京华。用的是金银珠宝,穿的是华丽服装,挥金如土,醉生梦死,生活富裕悠闲,其乐融融。每每想起这段生活,都使琵琶女激动不已。
  第二阶段描写琵琶女命运的转折时期,如果说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来比喻,再用一个“滑”字来形容,使读者觉得轻快流畅,悠扬婉转,是琵琶女生活顺风顺水的写照。那么,接下来“泉流冰下”的“幽咽”使音乐节奏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半终止状态。这琵琶曲调的转换,正是琵琶女命运的转折,她艰难苦涩的命运正如冷涩的冰下之泉,一步步走向凝滞。“弟走从军阿姨死”让她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与呵护,失去了温暖的亲情。朝来暮去的无情岁月使曾让无数“秋娘妒”的美女“颜色故”。在当时那个重色轻才的社会中,琵琶女失去了荣耀的光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本,最后“门前冷落车马稀”,无以聊生,只能委身下嫁给了比自己身份还要低下的商人。虽然清苦,倘若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倒也可以使她的创伤之心稍得慰藉。但偏偏商人天生重利轻情,琵琶女只落得个“月明”“江寒”“守空船”的悲惨结局。琵琶声戛然而止,她的命运的旋律就如寒冰下的细流,几经阻挡,受尽波折,终于在这里凝结停滞了。面对这冷漠的世俗,面对这不公的命运,琵琶无声了,琵琶女无语了,然而就在这无声无语的空白里,蕴藏了对这个世界无穷的幽怨与愤怒。诗人忠而被谤,无辜遭贬怨恨与愤懑也随着乐曲的暂歇油然而生,他感受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女对自己的遭遇无语了,诗人对这个社会也无语了。
  三、高潮
  第三阶段在经过一段强烈的压抑之后,乐曲如同惊雷炸响,一改先前低迷哀婉艰涩的旋律,像一河春水决堤而出。“银瓶乍破”,水浆迸出,“铁骑突出”,刀枪齐鸣,这是高潮来临的信号。这是琵琶女满腔的悲愤宣泄,是她的呐喊,是她的抗争,是她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控诉。这一乐章虽然简短,但短而有情,短而有力。
  第三次琵琶演奏描写,诗人只用了略写、虚写进行了简单的交代。“良久立”“弦转急”“凄凄”寥寥几个词,便将收紧丝弦,弦声急促,凄凉哀伤展现出来。《朱子语类》说:“白乐天《琵琶行》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是的,这两句看是轻描淡写,却掩藏着无尽的悲伤。因为这时音乐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了,琴声已经成为琵琶女在偶遇诗人这个知音之后的倾诉,是为自己不幸遭遇的哭泣,也是为诗人不公待遇的伤怀,更是为天下像他们一样悲苦而无奈的人们的呼号。这是对社会的控诉,对命运的抗争,这是他们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满座宾客掩面而泣,他们在为琵琶女、为白居易或许为自己而哭泣。江川司马热泪打湿了青衫,因为在他的心里,这位夫人弹奏的已不再是琵琶,而是他的心弦;演奏的不再是音乐,而是他的坎坷人生。
  出生于“世敦儒业”官僚家庭的白居易,科举及第,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职。曾经一度春风得意,受到皇帝赏识提拔,期望能报答皇帝知遇之恩,施展自己的才华。却不想因进言被贬为江州司马,落魄江湖之间。一座音乐的桥梁,把逐臣弃妇两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用一个沦落江湖的才女,用一把琵琶,用一段跌宕起伏的乐曲把自己坎坷的仕途和满腔的悲愤化作了一首千古名篇。也许白居易一身也没有遇见过这个才女,没有听到这首的琵琶曲。在诗歌的背后,这位才貌双全的落魄女子,正是诗人沦落江湖的身影;那段化骨销魂的琵琶曲,正是这位落魄文人灵魂的呐喊——琵琶无语话人生。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2]《高中语文必修三 教师教学用书》
  [3]《白居易传》任见新
  [4]《朱子语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