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古诗教学策略

【作者】 解昌华

【机构】 四川省富顺县安溪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第一部分对现在学生难以亲近古诗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第二部分针对此种现象及原因,叙述对古诗教学中通过“读、悟、画、想、写、”等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体会走近古诗,感悟古诗,受到古诗的感染和熏陶。
【关键词】古诗;教学;方法;策略
【正文】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一朵在世界文化史上傲然绽放的奇葩。现在的社会动漫、网游……充满各种刺激与诱惑,让我们再看不到七岁吟诗的骆宾王,再寻不到七步成诗的曹植……满眼所见的是揣着《阿衰》,捧着“任天堂”,谈着“魔兽”的孩子。我们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怎么才能让孩子们游弋在诗歌的海洋里?对此,笔者深深陷入古诗教学  策略地思考。 
  一、面对现实  分析原因
  (一)环境因素
  现在我们使用的规范语言及汉字都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差别,古文里一个字就代表一连串的意义的凝炼不复存在,而且一首好诗就换一个官位的时代也已经过去,诗歌已经退出了社会的主流。多元文化冲击着孩子们的视野,网络、游戏、动漫……占据了孩子们的时间及心灵。诗歌这种似乎“古董”的东西自然就退出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原因
  教师教学古诗时,套路缺少翻新。笔者曾听一位老师说:“古诗教学最简单了,朗读、翻译、背诵、默写四步完成。”相信与这位老师有着相同想法的同仁不在少数吧。若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读读、议议、背背、抄抄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样的教学,以会背诵会默写为最终目标,失去的是童心和情趣,少了感悟缺了激情。于是往往完整和谐的诗词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学生对古诗又怎么能爱得起来呢?学习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并且只限于学习教材上选的几首诗歌,自然谈不上在古诗中汲取营养了。
  种种原因促成了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有意识地去缩短孩子们与它之间遥远的距离,带着孩子们去亲近它,走进它,让孩子们遨游在诗歌的海洋,吸取其精华。
  二、由浅入深  游弋诗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诵吟咏唱读诗韵
  学习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一朗诵。朗诵是学习古诗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从古至今的古诗教学都离不开这个方法。在朗诵古诗时要抓准韵脚、节奏,注意语调、语速等诸多要素 ,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想象, 读准诗歌,感悟诗歌。
  二吟咏。吟咏也是感悟诗歌的有效途径。品词悟字时,低吟数遍;情感充沛时,高声咏叹,更有利于理解古诗,体会诗歌中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情味。
  三歌唱。诗不仅能读,更可以唱,甚至可以引进流行因素,结合基调适当的旋律来唱一唱。 
  学生若对诗歌有所感悟,自然能选出感情基调一致的乐曲。墨子曰:咏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乐与诗融合,情感的体会相辅相成,正所谓:因声求气,得神而入境。
  (二)悟——抓住诗眼悟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学生的语感如何培养?古诗词学习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途径。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三)画——妙笔生花画诗意
  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既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又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力途径。诗与画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有许多可以作画的诗歌,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诗歌还原成画作。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句一景,黄鹂轻啼、白鹭闲飞,窗前的雪,停泊的船构成了一幅春天的安宁画面,最适合画成一幅淡彩水墨。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在头脑中建立起诗歌描绘的美妙画卷,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四)、写——变换体裁写体悟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应具备。那么,我们更应抓住古诗这个蕴含丰富的载体,让学生练习写作。《游园不值》一诗,就可以让学生编一个小故事,重点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赠汪伦》一诗,也可以让孩子还原创造故事,感受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而侧重写景的,如《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歌,则可以让学生改写为文字优美的写景散文。学生在写作时不再无话可写,那些写作文极困难的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写出这样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应该在学习古诗后给学生创设大量这样的条件和机会,搭建起学生与古诗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品味与审美情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博大精深的人文文化资源。小学生正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我们要在学生的思想中播下古典诗文这颗最饱满的种子,浇灌培养,使其健康生长,让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